一、广西旅游产业发展给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造成的冲击和影响
在不断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有限的旅游资源正面临着旅游市场迅速扩张的巨大压力。人们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成了一对难解的矛盾,旅游产业给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水污染问题日益加重
提到广西的水就不得不提到漓江,漓江源于“华南第一峰”。——猫儿山,此处林丰木秀,空气清新,是生态环境极佳的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同时也因其“甲天下”之美名成为各方旅客来广西旅游的必到之地,是广西旅游的“金字招牌”。然而随着近年来旅游产业的过度开发,漓江的水污染问题日益加重。旅游业的发展带动餐饮服务业蓬勃兴旺,大量的游船用油和污水排放不可避免地排入江中,造成大量油垢漂浮在水上,引起油类污染和有机污染。流经桂林市区段的漓江是桂林城市的点睛之笔和城市亮点,其环境和质量对桂林城市环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目前,流经桂林市区的漓江在一些地段的环境及水质却不容乐观,尤其是在南溪山至八娘庙段污染十分严重,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伴随着水质的降低,漓江水资源严重匮乏的问题也日趋显著。枯水期逐年扩大、流量递减。据统计,漓江流域年总降水量为108亿立方米,其中蒸发量28亿立方米,流出量70亿立方米,地下水补给量10亿立方米。现在的漓江,每年有190多天的时间达不到60个流量的最低生态用水需求,还要供给桂林市70多万常住人口的用水。据桂林水文站资料:枯水期流量小于每秒30立方米,游船难于航行的时间,平均每年有96天。此外,漓江枯水期与丰水期资源利用情况差距也很大,枯水期流域水资源调蓄能力和利用率较低,据桂林市用水需求预测:到2020年,仅桂林市生产与生活用水将比现在增加25个流量,如果上游近年不能显著增加调蓄能力,枯水期漓江将面临干枯的危险。
2.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广西目前共有71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11个,自治区级37个。随着旅游经济的火热,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倾向于到“更天然、更纯粹”的自然保护区中“零距离”地亲近大自然,在经济效益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自然保护区纷纷加入旅游开发的行列。目前,全省大部分自然保护区都已开展了旅游项目,没有开展的也在积极筹划之中。而保护区中出现的“旅游热”随之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植被遭到破坏,环境污染严重,以及景区内人工痕迹过多等。在保护区乱盖乱建宾馆、商铺和度假村早已不是新闻,现代化的高层建筑、酒店、KTV、发廊、桑拿、加油站等设施与保护区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格格不入,破坏了保护区的自然景观,产生的噪声污染也对保护区内的动植物产生了不利影响。由于缺少统一的规划管理,一些自然保护区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随处可见,生态毁坏触目惊心。
3.旅游行业对民族传统文化造成冲击
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浓郁的民族风情是广西旅游资源的一大特色。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西各地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和利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总之各地区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的认识普遍提高,也意识到了除自然景观以外,自身的民族传统文化也是旅游的一项重要资源,于是纷纷将旅游业确定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并制定相关发展的政策措施。但是,当民族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旅游资本并对其进行开发时,便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即民族文化的商业化以及民风民俗的舞台化具有多少文化的真实性?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一些民族民俗旅游区过分注重经济效益,在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和民族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同时,却带来了日益突出的消极影响。在游客蜂拥而入之下,许多民族村寨背离本民族道德规范,出现了不少以次充好、强买强卖、坑蒙拐骗、敲诈勒索的事情。
二、针对广西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面对旅游业产业的强烈冲击,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迫在眉睫。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好作为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基础的旅游资源。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