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休闲创意农业旅游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建构
(一)确立农业旅游产业的休闲特色设计
1.统筹布局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规划。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要点在于通过“顶层设计”的方式来克服产业供需结构失衡的问题,通过改善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品供给质量的方式来提升供给效能,确保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可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兼顾景区农户合理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实现产业有机融合。为此,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规划设计者需要“向下看”,以增加农户等利益相关者参与到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规划设计进程中的方式,来确保规划方案接农户的“地气”,创出地方的“特色”。
2.特色开发与特色开发相融合。在设计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规划时,设计者需要规避传统的“看景、拍照、购物”等陈旧的旅游模式,而应当将传统的“行、吃、住、游、购、娱”等六要素升级为“感知、了解、体验、品味、探索”等五特色,结合不同乡村的差异化自然景观特色,风味各异的“历史、宗教、民俗”文化传统来设计差异化的旅游方案,以此帮助游客实现“求新、求奇、求特、求知、求乐”的“五求”旅游目标。
(二)突出农业旅游产业的文化创意设计
1.以民俗文化创意设计来重构农业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核。农村乡土民俗文化来源于聚居区内农户自发性创造、共享并传承的特色民俗文化和日常生活习惯,是属于普通百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农业旅游产业的文化创意设计者要着力开发乡土民俗文化的外显层,并将其与农业旅游整合为一体。农业旅游经营者可为游客提供观赏农村风景、品尝农家土特产、参与农作劳动,帮助游客放松心情,将乡土旅游活动的外显层活动内化为游客的感情趋同和价值观认同。游客的旅游活动不仅可以满足自我精神需求,而且以参与乡村旅游活动的方式来学习民俗文化,为民俗文化的持续传承、持久繁荣做出实质性贡献。
2.加大对农业旅游文化的保护与推广力度。农村民俗旅游文化是当地农民长期历史生活的积累,是不可复制的文化传统和旅游资源。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游客对旅游活动内容和质量也提出回归传统、突出个性的新要求。旅游项目运营者满足人们超越传统观山玩水的观光式旅游需求,充分保护乡村民俗文化并打造民俗特色文化旅游项目,着力开发“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旅游项目,引导游客体验诸如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云南红河稻作梯田系统、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等传统积淀下来的农业作业文明,用风土人情、人文魅力来感染游客,增加其重游率。
(三)建设融合农业产业的全域旅游体系
1.以融合利益相关方利益方式来促进休闲旅游与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发展并非旅游部门的个体利益,而是农业旅游景区内各类角色参与者的共同利益,这是由旅游产业所具有的较高旅游收入乘数效应所决定的。旅游项目运营者需在突出自身主体功能基础上来整个各方利益诉求,形成县乡政府、村委会、村办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游客协同参与机制。县乡政府可以秉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以“旅游搭台,经贸唱戏”的方式来增加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能力,并通过强大的外部投资来反哺农业旅游产业。为整合各方利益,地方政府可以创设休闲创意农业旅游的“智慧之旅游服务平台”,在平台中整合旅游产业规划、农业旅游产业投融资、旅游人才培育、旅游技术研发、农业旅游信息整合等全产业链服务功能。
2.以全产业融合来扩张休闲旅游与农业产业价值链。首先要明确的是,此处的全产业融合的核心是“农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要以发展旅游产业为手段来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在此基础上,旅游运营者可将旅游产业价值链拓展到关联产业中,整合关联部门的资源,为游客提供“一揽子”的农业旅游服务,增进游客旅游体验质量。为此,农业旅游运营者需要采取“组团式”发展思路,充分激活全产业链的规模效应,打通农业旅游的全链条产业体系,实施“大健康”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思路,着力促进农业旅游与传统中医药疗养相结合,与乡村养老服务产业相融合,由此形成医疗、养老、养生一体化的“大健康”农业旅游产业体系。农业旅游产业亦可与户外体育运动相契合,利用景区天然温泉、森林资源来打造温泉会所、森林氧吧等硬件基础设施,为游客提供康体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