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触觉向其他感觉的映射
在前面提到的人的所有感觉的级别中,已经说过触觉是人的所有感觉中最为低级、最为简单的感觉。因此,触觉向其他感觉的映射在通感现象中出现的次数也最多,运用难度也比较小。在中国古茶诗以及《续茶经》中出现的触觉向其他感觉的映射数不胜数,有效增强了文句的感染力。如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中写道:“欲知花乳清冷味,须是眠云跂石人。”刘禹锡将花乳的清冷触觉运用通感手法转移到了味觉中,实现了触觉向味觉的映射,让人们对于花乳的感受更加形象、具体。又如在《续茶经》第六章中写道:“茶之色重、味重、香重者,俱非上品。”此时作者将触觉转移到了嗅觉中,实现了触觉向嗅觉的映射。此外,触觉向听觉和视觉映射的通感现象也很多,如梅尧臣在《宛陵集茶灶》中写道:“夜火竹声干,春瓯茗花乱。”其中所运用的通感手法就是触觉向听觉的映射。又如高启在《采茶词》中写道:“雷过溪山碧云暖,幽丛半吐枪旗短。”运用的通感手法则是触觉向视觉的映射。可见,在中国古茶诗和《续茶经》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茶文化典籍中,运用触觉向其他感觉的映射的通感手法的地方是非常多的,将陌生、新鲜的描述对象形象、生动甚至有趣地呈现在了读者眼前,通过触觉向其他感觉的映射,通过不同感觉形式的`交织,使读者对于作者所描绘的对象的感受更加深刻。
2.2视觉向其他感觉的映射
在中国古代茶文化典籍中,所运用的通感手法中,以视觉为出发点的映射主要是朝着味觉、嗅觉、听觉等映射,表现出了作者强大的文学功底。相比于触觉,视觉的复杂程度更高,因而视觉向其他感觉的映射也更加复杂一些,但所能取得的通感修辞效果是非常好的,令人读来津津有味。例如,郑谷在《峡中尝茶》中写道:“鹿门病客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其所运用的通感形式,就是视觉向味觉的映射,酒渴、春味等词语,将诗句的文化意蕴提升了一个台阶,让人读来对作者尝茶当时的心境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共鸣。又如,黄庭坚在《同公择咏茶碾诗》中写道:“要及新香碾一杯,不应传宝到云来。”其中所运用的通感手法,就是视觉向嗅觉的映射,把视觉感受的元素应用到了嗅觉感受当中,增强了诗句的文学感染力。又如李白在《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中写道:“朝坐有余兴,长吟播诸天。”李白所运用的正是通感当中的视觉向听觉的映射,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视觉向其他感觉的影响,在中国古代茶文化典籍中的应用同样普遍,因为人对于外界的百分之九十之多的感觉来自于视觉,因而视觉对于其他感觉的映射所能达到的文学表现效果也是最高的,非常有助于读者更好地建立对作者所描写的文学对象的形象化认知。
2.3嗅觉向味觉的映射以及味觉向视觉的映射
相对于前两种映射,嗅觉向味觉的映射和味觉向视觉的映射在中国古代茶文化典籍中出现的次数更少一些,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嗅觉和味觉都是比较高级的感觉,以其为起点建立映射相对更困难,并且读者理解起来相对难一些,如果运用不当,很可能造成文辞生涩,不仅对表词达意不利,还会降低读者的阅读体验。如灵一在《与亢居士青山潭饮茶》中写道:“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作者所运用的正是听觉向视觉的映射方式,将流水的潺潺之声映射到暮色当中,在读者眼前形成一幅生动的、两人在暮色中、流水旁饮茶的画面,让人感叹。又如温庭筠在《西陵道士茶歌》中写道:“涧花入井水味香,山月当人松影直。”作者将水的味道形容为“香”,而“香”明显是形容嗅觉的,这即是运用了嗅觉向味觉映射的通感方式,将井水的清澈、甘甜、清香描写得细致入微,让人读后在头脑中对井水产生的印象更加多元、深刻。可以说,嗅觉向味觉的映射以及味觉向视觉的映射,虽然在中国古代茶典籍中运用较少,并且理解起来较为复杂,但其恰当地运用同样展现出了高超的文辞感染力,让语句的表现力上了一个台阶,也让读者读来获得了更好的文学艺术感受。
3茶文化中通感现象的翻译
通感手法的运用在中国古代茶文化典籍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提升了茶文化的意蕴,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然而在茶文化典籍的翻译过程中,通感现象的翻译却尤为困难。基于中西方茶文化乃至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汉语和英语在表述方式、意义范围方面的不同,对于茶文化中通感现象的翻译必须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将茶文化典籍中运用通感手法的原意准确翻译出来,并尽可能全面地传达原句中所蕴含的深层次含义。这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如何在准确性与语句内涵中寻找到平衡点,成为了茶文化通感现象翻译的关键。目前来看,常用的方式是直译和意译相结合,从而尽可能有效地跨越语言、文化、思维、生活经验的差异,达到茶文化中通感现象的良好翻译效果。例如,《续茶经》第三章中写道:“茶味主于甘滑。”可以将此句话翻译为“Thetasteofteashouldaboveallbesweetandsmooth.”在此句翻译中,将茶味道的甘滑翻译为“sweetandsmooth”,就是运用了直译的翻译方式,sweet在英语中的意思就是甜,而smooth在英语中的意思就是滑、光滑。直译的翻译手法,非常有助于维持原文词句意思的准确性,遵循了翻译工作的基本原则,忠实地反映出了原文的辞藻运用方式以及语言组织方式,更加有助于读者细致入微地感受中国茶文化内涵、领略茶文化的魅力。但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单凭直译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很多时候直译只能呈现词句的基本意思,而无法传达词句的深层次意蕴,此时,就需要综合运用直译和意译,达到译文中原文此句意思的全面表现。例如,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中写道:“欲知花乳清冷味,须是眠云跂石人。”对于此句的翻译,就需要用到意译的策略,最合理的译文为“Yettosensethetruescentofsuchdazzlingtea,AStoneGardenrecluselikemeyouneedtobe.”此句译文中,将原文中的“花乳清冷味”翻译为“thetruesenseofsuchdazzlingtea”,运用了意译的翻译方式,因为如果简单地将“清冷”直接翻译出来,完全无法表现出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甚至会让外国读者读起来感觉不知所云、摸不着头脑,而采取此种意译的方式,则可以将原文的意思准确表达到位,虽然未能将“清冷”二字进行准确翻译,但所达到的翻译效果却是最佳的。可见,由于文化因素以及经验因素、语言因素,对于茶文化中通感现象的翻译,确实需要克服一定的困难,需要翻译工作者悉心钻研。唯有综合、灵活、适当地采用多种多样的翻译策略,才能全方位展现中国古代茶文化典籍中通感手法的美感,让国外读者跨域语言文化的障碍,近距离欣赏中国茶文化的文化之美、内涵之美,这对中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来说,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