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在生活中教育,在教育中生活。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和核心,而建筑人格长城则是陶行知的德育理想,建筑人格长城的理想,即陶行知德育思想,是寓于生活教育之中的,也是富有现代价值的。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对于儿童来说,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对他有意义的、真实的生活。儿童生活在社会中,他从社会中汲取知识与经验,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做人。课堂生活只是儿童整体生活的一个部分,品德教学应该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儿童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儿童。新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是要发展儿童的生活能力和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对于品德教学来说,只有引导儿童关注和“实践”他自己的生活,才会成为有意义的教学,只有引导儿童学习和学会创造他自己的生活,才会成为有效的教学。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生活化是小学思品课程的首要特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在进行品德课堂教学时,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提炼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的教学内容,用儿童开放的生活领域来充实教学内容。在进行《品德与生活》教材中《下课了放学啦》一课的教学时,学生经过一、二个月的学校学习、生活,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画面,引起学生共鸣,重视学生在下课、放学时的有关经历与体验,使课堂教学成为儿童交流已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成为扩展和深化生活经验、提升生活经验和能力、引导儿童创造和体验美好生活的过程。通过情景再现,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应如何做,这使从自己已知生活经验中获得教育,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学会生活。
三、在做中学,在学中教。
陶行知先生有“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了解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现实生活中需要的是全面发展、品学兼优、视野开阔、生理心理健康的人。“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是陶行知先生对于“教学做合一”的具体说明。“做中学,做中教”则说明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十分注重做与学,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对于新课程的品德课教学尤其重要。
道德是在个体生命的经历、经验、感悟和体验中不断生成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只有以实践为载体,才能使学生获得内在的情感体验,摆脱“知行不一”的困惑。在课堂教学上,让学生从做、学中得到知识,升华思想。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通过让学生去做一做,亲身感受劳动的感觉,了解到劳动的辛苦,激发学生对劳动者的尊敬,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如果教师只是说,学生肯定感受不到劳动的艰辛,对他们品德的升华肯定是不成功的。通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做合一,学生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学到了知识,自然而然也受到了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一切非正式的东西,都在教育范围以内,这是极有力量的;教育可以是书本的,与生活隔绝,其力量极少;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力量才是伟大,方不至于偏狭。”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进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新课程,更好地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