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将高职药学类专业课程《药物分析》更名为《药物检验技术》,并“以完成药物检验真实工作为载体,以药物检验所涉及的性状检查、鉴别、杂质检查、各类制剂常规检查、含量测定等专项技术模块为主线”重新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再结合一系列具体药物的质量检验与分析实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掌握药物质量检验各项技术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技能。在专项技术学习时设置相应的单元实训教学环节,在具体药物质量分析学习时设置药物检验综合实训教学环节。这样将检验技术的教学融合在药物检验具体工作任务中,突出了本专业课的职业定向性,使学生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能真正满足药物检验职业岗位要求,实现了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
事实表明,通过这样的调整与教学,学生能很快适应药物检验岗位实际工作。面对需要检验的样品,学生能够应付自如地进行检验工作了,再也不会无所适从了。
三、根据药物检验工作的任职要求,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职业院校教师大多数来自于高等院校,由于自身受学科型教育影响,因此,在教学中难免带有明显的学科教育痕迹。如果不在课程内容上进行细化与要求,那么即使提出了以检验工作任务及检验技术进行课程设计的思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容易迷失职业教育的方向,即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
为了突出药物检验职业能力的培养,规范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我们根据药物检验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建立了该课程的课程标准(见表1)。通过进一步细化与分解各项检验技术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指引教师在教学中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方向转变。表1 《药物检验技术》课程标准节选(略)
四、建立能突出学生职业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的课程考核内容和目标,努力达到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与学习效果评价的一致 按照以往的课程教学思路,考试形式必定是以理论考试为主,重点考核学生对药物分析方法、原理等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核内容一般局限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原理等,忽视药物分析理论知识的应用,考试题型多为填空题、是非题、判断题、计算题。这显然与改革后的课程教学目标不吻合。
相关文章:
1.常用抗高血压药的不良反应及对策
2.论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意义及现状
3.抗生素药物影响简论
4.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
5.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分类
6.浅谈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药物配置过程质量管理
7.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新进展
8.浅谈药房药品差错原因及防止措施
9.CYP2C19基因与药物代谢相关性研究进展
为了有效检验教学效果,客观地评价学生对药物检验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原理掌握的程度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程度,我们在考核方式及考核内容上进行了改革。采用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形式进行考核。闭卷形式主要考核学生有关检验基本概念、原理等知识性内容,开卷形式主要考核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完成实际检验任务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开卷考试中,提供一定数量的待检药品及相应的质量标准,然后围绕完成实际检验工作,从试剂的选用、溶液的配制、仪器的选用与校正、测定的原理、结果的判断、检验记录与报告书的书写、试验现象的分析、异常情况的处理等方面出一些考试题目。这样,教学组织及学习效果评价都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凸显了药学类职业教育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