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强化高校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
高校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在新时期背景下有所变化,其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学生也成为文化服务的重要主体。文艺类社团本身就是由学生自主组成,其活动及工作都是围绕学生展开,同时也是由学生完成,从而能够强化文化服务对学生的重视。而在面向社会方面,社团较图书馆等有着先天优势,能够让学生与当地居民群众、企业等进行深入交流,进而强化高校公共文化服务在社会层面的职能。
三、以文艺类社团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及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路径
(一)加强对社团活动及发展的引导
虽然文艺类社团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及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及促进作用,但其作用能发挥的前提在于将其与后两者进行紧密结合,从而使其能够成为后两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仅靠学生自身的社团活动及管理,基本上是无法高效实现这一点的。对此,学校需要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加强对相关知识及内容的宣传,让广大学生尤其是文艺类社团成员充分意识到其中的联系所在。需要注意的是,学校有必要加强对社团管理团队的管理,对校内文艺类社团的管理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强化其对校园文化及公共文化服务的了解与认知,同时提高其相关的能力。这样一来,文艺类社团才能真正与校园文化建设及公共文化服务联系起来,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促进二者的开展与进步。在引导过程中,高校需要从各个层次着手,确保引导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从而避免某一层次的引导有所欠缺,而对整个引导过程的实际效果造成影响。也就是说,高校需要积极调动党团组织、专业教师以及社团联合会,以此来对文艺类社团进行引导,全方位强化其在校园文化建设及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中的作用。
(二)完善社团评价机制,强化社团竞争
让高校文艺类社团参与到校园文化及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发展中来,必然需要有充足的驱动力来加以驱动,而仅靠兴趣、制度、规定等还无法充分激发其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只有在竞争性的环境下,学生才能在社团活动中感受到更为强烈的参与感与成就感,同时也能在竞争意识的驱动下更加主动、积极、高标准地展开社团活动,进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与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高校一定要保障竞争环境的公平、规范与合理,同时还要给予相应的竞争奖励,否则各社团之间的竞争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因此,完善社团评价机制,为文艺类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及公共文化服务中的竞争创造良性环境很有必要。竞争评价机制主要围绕社团活动、社团形象、社团干部等相关内容而展开,同时要充分尊重学生意见,把广大学生作为社团竞争评价的主要群体,从而保障评价结果真实、有效、公正并令学生满意。
(三)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和渠道
要让文艺社团参与到高校公共文化服务中来,必然需要学校方面提供相应的平台与渠道。这是因为高校社团大多是以校园为主要活动场景,故而在校园文化服务方面能够取得良好成效。但是高校公共文化服务除了要面向校内教师与学生外,更要为当地社会大众提供相应服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文艺类社团促进高校公共文化服务进步发展的进程。因此,高校管理部门需要积极行动起来,在当前以图书馆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基础上,将校方平台选择一部分向文艺类社团开放。这样不但可以把图书馆与社团结合起来,也能把校方及学生的公共文化服务联系起来,更为关键的是让学生社团能够有渠道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中来,而不是像无头苍蝇一样瞎碰乱撞。而且需要注意的是,校方为社团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与渠道应当做到多元化,要能够广泛覆盖农村与城市,也要包含企业、机构以及小区等。与此同时,高校应当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以更加灵活多样的社团活动来拓展服务领域及形式,从而改善传统高校公共文化服务过于单一的状况。只有这样,文艺类社团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促进高校公共文化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同时充分强化后者的职能,实现全面普及文化、创新知识、引领文明的目标。总之,近年来,高校教育改革要求高校需要全面落实校园文化建设,同时做好公共文化服务,而文艺类社团则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此,高校应当清楚意识到文艺类社团的重要性,并通过加强对社团活动及发展的引导,完善社团评价机制并强化社团竞争,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与渠道等方式,全面提高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及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参与度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