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设地域文化课程增强本土意识。
高校青年学生是当地建设的生力军,也自然将成为地方文化的传承者,那么在校期间培养其地方文化保护意识,必然对今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开设地域文化课程,以课程为载体,增强学生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的意识不失为其中重要的途径。如开设一些地方戏曲欣赏课程、地方民俗文化等选修课程,让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同时,也系统了解地方文化,培养文化自豪感和本土意识,在这一过程中也进行了地方文化的传承工作。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会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本土文化因素,在潜移默化中积极投身地方文化保护和宣传,从而为本地文化宣传增添新力量。
2.实践教学参与保护。
古代文学实践教学,在现实中必然需要以具体的文化实体或文献文本为参照对象,那么我们在选择这些参照对象的时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当地文化景点、本地古籍文献为教学案例进行教学,则在将书本知识转化到现实运用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对当地文化知识的了解,熟悉了地方文化保护,从而让实践教学活动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例如讲到文人的贬谪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可以带领学生去当地著名文化景点,让学生考察这些景点有哪些文人在贬谪之时曾来此登临赋诗题文,历代主题有何变化,查找这些景点的历代文献记载,并要求以作业的方式来完成。学生在这些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了对本地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通过查找历代文人的题咏,则既增强古代文献知识又培养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让学生自发地投身于本地文化的保护与宣传的事业中来。
3.学生研究性学习项目的参与。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教育必须大力培养创新人才,使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的的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高校改革教育教学的一个重点。它需要学生立足所学,从实际背景和问题出发,转变学习方式,崇尚创造,从而在学习中获得个性解放,提升自身能力。具体到古代文学的学习,则需探究地进行,这既包括对古代文学本身的探索学习,也包括运用古代文学知识去探究社会生活。那么地域文化则可成为学生运用古代文学知识来分析社会生活的重要对象。
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选题时,以当地地域文化为对象展开研究,如探讨古人吟咏当地的文学作品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讨论当地街道、道路命名中体现的文学作品之应用,分析当地楼盘命名及宣传中古代文学作品之显现等等,这些研究性学习项目以当地地域文化为研究对象,运用古代文学知识对此进行探讨,从而达到运用古代文学知识去探究社会生活的目的,也提升了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综合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地域文化作为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分析对象,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为学生所关注,并展开分析探讨,这无疑是对地方文化重要的传承性保护。
4.文学社团的文化推广。
我国高校遍布全国各地,让大学生参与到地方文化的传承保护中来,将会对国家的传统文化保护产生重要影响,而这其中学生社团是重要的组织形式,通过学生社团,将大学生群体作为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提高地方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与此同时古代文学的许多实践教学也是通过学生社团来进行,如通过学生社团开展古代诗词朗诵、古代作品剧本改编表演、古典诗词创作大赛等活动,因而古代文学的实践教学与本地文化的传承可在学生社团这一组织汇合在一起,也让学生社团活动成为结合二者的重要途径。
首先,学生社团在进行诗词朗诵、戏曲表演等古代文学实践活动时,加入地方文化因素,形成文学与文化互动,实现双赢。其次,学生社团可以成立带有研究本地古代文人特色的社团,探寻其足迹,宣传本地名人。再次,学生文学社团可以根据地方文化特性为自己社团文化进行特色定位,如结合当地的名山名水文化进行相关主题诗词创作。这些活动既会对当地传统文化起到宣传与推广作用,又可以积累学生地方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素质和文化素养,也增强他们继承与发扬地方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总之,古代文学在教学中结合地域文化进行教学改革,这是改变古代文学教学中只重“史”之文学历程而忽视古代文学史之空间地域特色之弊端,让学生从时空两维度立体了解古代文学的重要途径;古代文学教学与地域文化的结合,既让古代文学教学更具实践性与现实性,又让学生参与到地方文化宣传与保护中来,对推动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无疑有着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