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域性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高校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引入地域性的乡土知识,具有一定的引领文化的功能,也是实施多元化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利于增强古代文学当下性的人文关怀。但在具体的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大文化与小传统的辩证统一。如果说文学史中大文化的背景侧重于整体或宏观的考量,以经典的作家及文本形成的精英文学为其典型,那么,地域性的小传统则多表现为乡土化。仅就古代文学的教学而言,国家课程的设置注重主流知识传承的体系,而地方性的乡土文学多反映区域文学的发展嬗变,两者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因此,教师在讲授乡土文学的时候,不能以偏概全,过于强调或热爱“局部”的内容,忽略了整体框架的完整性与多样性,甚至顾此失彼,将两者割裂开来。如明清时期,桐城派古文影响甚巨,但桐城诗学,虽以流派称之,但若以“海峰出而大振,惜抱起而继之,然后诗道大昌,盖汉魏六朝三唐两宋以及元明诸大家之美无一不备”,而认为“桐城诗派所取得的成就和所产生的影响是超过桐城文派的”[3]341。这是值得商榷的。另外,地域乡土知识与主流文学是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的。我们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传承地域知识,保护传统文化,但也要将其融入国家课程体系中来,在价值观与审美情趣方面与国家主体精神保持一致。
第二,客观性与层次性的结合。地域文学的`教与学,必须重视对原始文献资料的整理与解读,特别是对一些方志、族谱、舆图、地方诗文集等乡邦文献的考订与分析,能将底层文学创作的生态真实地展现出来,这也往往会涉及评价的客观性等问题。一些著述基于对乡贤的尊崇而标榜文化的渊源,有时会失之公允。如王昶《湖海诗传》论芜湖韦谦恒诗云:“皖桐诗派,前推圣俞,后数愚山,以啴缓和平为主。约轩承其乡先生之学,故不以驰骋见长。六一居士序《宛陵集》谓‘古雅纯粹’,汪尧峰序愚山诗谓‘简切淡远’,举似约轩,可谓得其法乳者。”细读韦谦恒诗作,与梅尧臣、施闰章相异甚远。又李绂推崇傅占衡的古文为海内第一,这种过于褒扬的态度应源自乡曲之私。另虞山二冯对钱谦益的失节之愆的回避辨析,则有为尊者讳的道德渊源。总体而言,通过对传统的体认提升乡邦文化在主流文化圈的地位,其情可以理解,但我们在整理乡邦文献时,对一些文学现象应予以客观的、真实的辨析,对他们的价值判断也应该有更为理性的认知。层次性是指对地域文学雅、俗不同层面的考察,其中雅文学多以士大夫、文人的创作为代表,反映的是地方精英阶层的文化需求与审美情趣。而俗文学则集中地体现为民间歌谣、曲艺表演等方面,这些底层的群体创作虽然“鄙俗浅近”,但发之于性情,真实地展现了市井风情。以明清时期皖地文学为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指引学生关注复社、几社中方以智、钱澄之及桐城诸大家的创作,也应留意桐城歌、黄梅戏、文南词和岳西高腔等内容。前者体现了皖地诗文对主流文学的引导与附和,后者则侧重于底层民众的文化消费与艺术取向,所以,如果要全方位、多层次地了解皖地文学的多样性,这两者皆应予以更多的关注。
第三,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完善。一般而言,地域乡土性的教学多以课堂专题讲授和课外实践为主,其中课堂专题有必修与选修之分,而课外实践则以兴趣小组为基础,内容丰富,教与学的形式更为自由。当然,这种兴趣小组,可视为提升学生科研能力的一个切入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建立地方文化资源专题库,对原始的地域文化资料进行积累,并分成年谱传记类、舆地方志类、诗文词集类等类型。对这些资料的汇编整理,其意义无疑是巨大的。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应拓展途径,实行多元化教学,如教学模式中图文声像的互补,地域文化有自然的因素,也受人文传统的制约,一些图表、舆志版图及节日风俗的绘画,皆能予以学生更直观的印象,介绍民间曲艺的时候,也可以运用一些戏剧表演的影视资料来展现生、旦、净、丑的角色形象以及剧情的发展变化。这既丰富了人物形象,又加深了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另外,地域乡土知识的普及,课堂讲授之余,也可以通过画报、宣传栏及主题沙龙的形式定期宣传地域文化,展现了家乡的人文风景,这不仅丰富大学校园的精神资源,形成良好的环境氛围,也为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古代文学的教学,是教师、学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对乡土知识的讲授,既丰富了原有的教学模式,也能激发学生的乡贤崇拜与地域自豪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引入地方文化资源,也同样具有当下关怀的时代意义,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指导。因此,古代文学教学的地域性策略,不仅是课程改革的新途径,也符合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