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从音乐作品中感悟美
音乐教育的主要方式和目的就是通过音乐的审美功能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音乐是一门综合艺术,教师应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去激发学生的美感,使学生的情操和心灵受到音乐的熏陶和感染。在教学实践中,音乐老师也可以适当地把一些比较优秀的电影原创音乐带进课堂与学生共同鉴赏。学生往往对某部电影非常熟悉喜爱,但对该部电影里面很出色的音乐却很少关注,此时教师就可对此作出正确引导。对于那些优秀的原创音乐,教师可以把电影中的音乐部分结合故事情节、电影画面给学生作生动地讲解,此举能使学生同时获得视觉与听觉直接感观,加深他们对音乐及电影作品的印象和感受,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提高音乐修养。另外对于一些大众的文化娱乐活动,也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
4.提高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本身就是一门情感艺术,任何形式的音乐都有它各自不同的感情色彩。贝多芬说:“音乐尽管千变万化,但归根结底是精神生活同感官之间的桥梁。它能够确切地反映个人和人民的精神品质并反作用于人的思想意识及整个情感世界。”音乐通过刺激人类的审美感观,能迅速影响人类情绪、调节情感,引起听者共鸣。因此音乐的审美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热爱,而且能让他们的情绪感官随着音乐的节奏起伏而发生变化,这种情感交融与碰撞是达到审美教育最终目的的必然阶段。审美教育能让学生从形式、气质、形象、情感等各方面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从而提高音乐鉴赏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情趣。音乐修养的提高,势必促进道德修养的提高,也可以说,音乐审美教育的功能促进了道德主体育德的养成。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将“乐”置于安邦治国的第二位,提倡“礼、乐、御、射、书、数”六艺教育,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3]。由此可见,音乐审美教育自古以来就发挥着重要作用,被历代教育家、思想家所重视推崇。
5.组织活动创造美
学校应多组织一些开展一些课外的音乐活动,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时,老师加以指导,可以引导学生学会鉴赏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鉴赏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美育的目的。
四、结语
中学美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音乐教育和美育教育相结合,在音乐教育中渗透美育教育,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育者应探索更多更有效的方法,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3]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出版,1980.12,(第2版):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