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制定符合实际的方案
探究性学习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为了使本次《张村的红色人物》探究性学习能够顺利实施和有序开展,我们经过学习和研究,制定了符合我校实际的计划和方案,这些计划与方案其中就包括探究性学习实施方案,探究性学习评价方案,指导教师的职责等,为本次探究性实验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四、成立学生课题小组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调查的一种活动方式,因此,我校的此次《张村的红色人物》探究性学习采用了以高年级为单位,5—10人一组,自愿组合,自行选择指导老师,构成探究性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进行研究。同时,为了加强对本次探究性学习的指导,我校探究性学习,每周开设1节,学生主要用来进行探究性方法的学习,学习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而教师则主要在课外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同时,还带领学生周末或节假日到图书室或电脑上收集资料,或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到实地(如张村梅溪是饶守坤的家乡,张村沙路是方志敏的姐姐生活的地方)进行考察、调查、访问。
五、加强对学生的资料收集与整理的指导
为了体现此次探究性学习学生参与的自主性,我们的老师没有进行代替与包办,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让学生自己设计资料收集与整理的方案与步骤,教师加强指导工作;让课题小组的成员,互相讨论,相互启发,教师相机诱导,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关注同学、关注校园、关注社会,从自己关心的社会热点中寻找有关资料,搜集与整理各项资料,然后进行筛选与加工。比如,在张村中学任教的饶家火同志是饶守坤的远房堂孙,他对饶守坤同志的生平事迹知道的较多。
于是,我们的指导教师就让学生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对饶老师进行采访,采访的时间,步骤,问题都由学生自行确定。在采访结束后,教师又指导学生自行对这样材料进行筛选与整理。这样,学生在本次探究性学习中,既增长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透过五个月的研究学习,我有了一些心得。
我们研究了近五个月,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探究性学习的初期阶段,我们组员都感到有点不耐烦,毕竟要做一个调查报告,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时老师一向在我们身边鼓励我们,并且告诉我们明确的知道自己想调查什么资料,调查的具体对象是谁,调查的目的与好处是什么,想取得什么样的调查结果,采用什么样的调查方式等等这些具体的事项,才能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调查研究。
这令我们顿时恍然大悟,于是收拾好情绪,调整好心态,安下心来做准备。最后,我们完成了,期间遇到的困难不少:调查的学校多,待分析的资料多,分析的难度大,困难重重,使人望而生畏!但我们依然挺了过来!
在这次探究性学习中,我们也看到了合作的巨大力量。一开始大家都忙着各自分头寻找相关资料,没有分配任务,开会讨论,等到组内开会召集时,才发现,不是有的资料没找到,就是同样的资料找了好几份。组员们在这种状况下并没有互相埋怨,而是赶快聚到一齐开会商议补救之策。我们将任务分割成几份,派给组员,大家同时工作,比如这个组去这几个学校,那几人去那个学校等等。
如果有的组员提前完成任务,也会热心主动的帮忙别的组员。正是正因大家共同合作,互相帮忙,以群众的利益为主。在四个人之间,合作的关联依然紧密,如果查找到与其它组员要找的有关的资料,大家都会拿出来共享,正是由于这样,虽然研究任务很重,我们却也没有耽误很多学习时刻。团队的精神在每个人心中,合作为了共同的目标。
我觉得这课程的开设培养了我们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潜质。以往的学习,偏重于对概念或理论的字面明白,而缺深一层次的疑问。通俗点说就只为了应试,而忽略了潜质的培养,而这一门课程恰恰是填补了我的这一不足之处。
探究性学习务必包含对资料的搜集、修改与整理,还包括实验的没计,数据的记录等等。使我们必需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久而久之,这种潜质被训练出来了。
其次,这一课程的开设,培养了我的动手潜质。探究性学习的每一项学习资料,方式,都要求有自己来解决。而当我对我自己感兴趣的一个课题进行研究时,不管是记录数据;或是做一个有关这一课题的模型时,都十分投入,无意识地提高了自己的动手潜质。而一个动手潜质强的人是很容易立足于社会的,我们这一代的青少年缺乏动手潜质,我虽然没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但是,也接近于这一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