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奎同学的幻灯文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整个文档清晰、简洁。在答辩的过程中(笔者在场),他充分发挥自己语言的优势,再加上逻辑清晰的幻灯片的辅助,取得了相当好的现场效果。另外,其他一些同学用不同颜色的字体标出关键词,使之更醒目,也是一种不错的办法。
二、论文答辩演示的内容设计
论文写作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问题、假设、内容、背景、方法、文献综述、参考书目等等。各位同学的研究内容虽然各有特点,但基本都在以上范围之内。
1.内容的选择。
论文答辩的时间大约为10~15分钟,在这个有限的时间内把书面提交的研究论文中所有的内容都展示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就有必要对其中的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
研究问题应该是答辩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大部分同学的问题都在3~7个左右。有些同学先提出一个大问题,然后细化为几个小的研究问题,这种安排非常不错,也更有利于引导听众的思路。另外还有个别同学用research issues的形式来代替research questions,提出了6个研究任务(可以理解为研究的目标),虽然没有以明确的问题形式提出,但是后面有每个任务的所需文献和具体内容的解释,有利于听众的理解。当然,在答辩中最好还是明确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另外要提到的是,陈琳同学的研究任务过于广泛,所涉及的理论和文献也很多,超出了一篇学生论文所能涵盖的范围。在谭芬同学的答辩文件中没有任何可以看作是研究问题的部分,只是理论部分加上一些译例的分析,应该说,这篇答辩演示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研究方法跟研究问题一样,也是论文中不可省去的部分。同学们在这一部分的主要问题是不清楚什么是研究方法,常常把不是方法的“方法”作为研究方法列出,这些都属于研究方法部分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在这里不再深入讨论。从这些实例来看,研究方法很明显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郝隆平、谭芬同学的文档中缺少研究方法这一部分,甚至陈杰同学虽然专门做方法论方面的论文,都没有讲到自己的论文采用了什么方法。范华同学的研究方法被放在了introduction当中,并且没有明显表明,听众如果不注意就很难找到。
罗惠同学的文件中虽然有研究问题这一部分,但细看下来,这一部分的内容实际相当于一些文献综述,是对某个理论的解释,根本没有提到任何要用到的方法。
由于时间的限制,答辩时可能没有时间做全面的课题背景和文献综述,但是完全不提这一部分的内容又使得整个展示不够完整,所以,对这部分的内容有选择的点到为止是最好的方式。但是,在这些例子中,我们看到很多同学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文献综述这一部分,结果使口头答辩变成了对某个理论讲解的课堂,这是没有搞清楚论文答辩的目的造成的。例如,胡林同学的幻灯片共有30页,其中大量的篇幅都是讲解关于SI,CI以及anticipation的内容和各种公式,并在现场发了两张handout来辅助她的讲解。利用handout和图解的形式固然很好,但是,却没有搞清楚听众已有的知识和答辩的主要目的。由于时间的限制,胡林同学的展示最终被答辩委员打断,应该说效果并不理想。其他很多同学的答辩也多少存在这样的问题,只不过没有大的篇幅,在此不在赘述。
由于在口头答辩之前,同学们已经递交了书面的论文,所以,有些同学的幻灯片中没有参考书目这一部分也不为过。如果想列出参考书目,让听众了解你的知识背景,那么最好是将参考书目分类列出。但是大多数列出参考书目的幻灯片都属于不加分类的罗列,字体又很小,这样的话就起不到任何实际的作用了。
还有一些同学(李琳等)在论文演示中加入了关键词定义这个部分。如果这些词是常用的普通含义的词汇(如文化、幽默等),就没有必要加这个部分了。如果研究所涉及的关键词不常用,或者有特别含义,那么加入关键词释义是合适并且必须的。例如,在李兰静同学论文中的一个中心词“androgyny”,这个词既非常用,在研究中又有其特定意义,所以有必要给出其定义。李兰静同学没有在开头,而是在稍后的部分对其进行了解释。在现场答辩时就出现了一些问题,有必要提前进行解释,这是没有事先预料听众的反映造成的。
2.内容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