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学校中职学生班级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措施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卫生学校中职学生班级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措施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卫生学校中职学生心理特点表现独特,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所以卫生学校在班级管理方面应予以充分重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者在本文中就如何在卫生学校中职学生班级管理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了简要论述,希望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改善和提升有所帮助。
关键词:
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班会;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引言:
卫生学校中职教育与普通高校教育相比表现出独有的特殊性,部分中职学生来自中考落榜学生,此类学生成绩相对较差,学习能力处于中下等,面临较为严峻的现实压力以及就业压力,导致中职学生中焦虑、抑郁、畏难、厌学等心理问题较为普遍,部分学生甚至已经处于集体边缘,理想与志向缺失,无法与同学展开正常交流;或是无法忍受日常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挫折,而肆意放任自流[1].这种性格的缺陷往往会引起相应的不良行为,例如厌学、上网成瘾、吸烟酗酒等等。由此来看,中职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势在必行。
1、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并不断予以完善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有利于详实记载学生心理辅导过程,同时也可视为心理辅导的必要依据。教师在日常生活以及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心理状态变化,并做好观察记录工作,特别是对于曾经伴有心理障碍的部分特殊学生,教师应重视其心理辅导,及时做好档案记录的完善。学校和教师通过学生心理档案可以良好把握学生动态性心理变化,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与此同时,学生可利用心理档案主动查阅个人心理状况,清晰认识自身有无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的变化,以提前做好应对工作。
2、通过班会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指导
卫生学校中职学生通常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期,其生理以及心理快速发展,同时面临竞争的压力也逐渐增加,思维方式逐渐趋于成熟,社会阅历不断扩展,很容易在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心理问题[2].倘若无法及时解决其中一些关键问题,那么学生身心健康将会受到不良影响,甚至会导致行为障碍以及人格缺陷。从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教育背景来看,学校无疑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针对性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推动学生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所以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对班会这一形式加以充分利用,组织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班会的形式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如下两个部分:
(1)知识理论课。可结合中职学生身心发育特点以及实际情况来开展心理指导,开展各类主题班会,例如自我意识发展、自我教育、心理问题的认识与解决、我与网络等等。学习心理知识时应做到明确认知,矫正学生观念,帮助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充分应对心理冲突。
(2)活动训练。活动训练是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方式,其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互访互问以及角色模拟游戏等,学生们通过活动内容实现了对彼此的认识和了解,掌握了人际交往技能,并且学会了发泄愤怒、转移负面情绪以及宣泄痛苦等自我调节的方法和手段,实现了防患于未然。
3、通过课堂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指导
教师针对学生的教育活动通常都发生在课堂活动中,因此课堂教学不仅意味着知识的'传授,同时也是教师对学生心灵熏陶、培养的重要过程。就当前中职教材而言,各科目教师均可在备课环节加入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目教学中,互为补充[3].以基础医学教学为例,教师可开展情感教育活动,或利用情景教学等方法激发、陶冶学生内心世界,在教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积极、拼搏的积极品质;在理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着重训练学生思维科学能力;而体育课教学中可适当引入挫折教育,引导学生不断进取、敢于竞争,锤炼其坚强意志;特别是思想品德教学,教师应着眼于德育角度,开展品质修养教育,将心理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融为一体,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道德品质。应注意的是,教师应不断提高个人认知水平和业务素质,在师生互动交流中以个人心理特征以及人格魅力来感染、影响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教学的相统一,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堂学习环境。在此情况下,学生能够正确、全面、可观地认识自我,其优秀品格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逐渐形成,心理健康问题也随之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