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引入案例教学
生物制药学作为一个和实际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实施案例教学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前选择相关的典型案例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生自己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教师根据案例引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例如在讲解青霉素生产的时候,给予学生几个生产青霉素的药厂的资料,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各个厂的生产方式的优劣,并总结出最佳方案[4].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将理论的知识与社会经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避免课堂上枯燥的讲解,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认识到生物制药学的重要性。
4 、增加学生授课
生物制药学知识章节较多、课时长,学生容易对课程产生厌恶心理。教师可以从教学大纲中选择一些比较容易理解的章节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授课。学生同样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检索资料、完善教学内容、总结制作教学幻灯片。在课堂上,每个学生负责讲解其中的一部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学生的积极性明显增加。学生讲课的同时,教师和其它组的学生进行提问并打分。这样的授课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5].
5、 创新实验教学
生物制药学是应用非常强的科学,实验教学在课程教学中非常重要。通过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堂上的知识,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仅仅是完成教学大纲上简单又基础的实验,传统的教师演示、学生重复的实验教学方法并不符合当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因此,要求我们必须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观性、能动性。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就是在完成教学大纲上经典的实验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增加选修实验及创新性实验。选修实验是指教师根据大纲知识的覆盖面,列出一些比较前沿的、有代表性的实验名单,学生可以从这些实验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个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创新性实验是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平台,鼓励学生进行在大纲要求以外的、有一定创新性的实验研究[6].创新性实验不同于选修实验,从立项到完成全部交给学生自己完成,学校安排有专门科研背景的教师作为指导。学生通过完成创新性实验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和创新精神。
生物制药领域的快速发展对生物制药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这要求生物制药学的教学方式必须做出改革和创新,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尝试了新的教学方法,受到了广大学生和教师的欢迎,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出了高素质的创新性生物制药学人才。
生物制药已成为国际和国内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是各国高新技术发展的重点。生物技术药物已广泛用于治疗癌症、艾滋病、糖尿病和一些罕见的遗传疾病。随着生物制药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生物制药产品越来越重视,不少高校已逐渐开设生物制药专业。
我国是个海洋大国,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向海洋要药”是生物技术和医药行业不断发展的重要抉择和肩负的历史重任。浙江海洋学院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岛新区,四面环海,是浙江省唯一一所以海洋命名的公立本科院校。为更好地推动生物技术在海洋生物制药上的应用,我校开设了生物制药海洋药物方向专业,力求为浙江省,乃至全国培养海洋药物研发人才。
尽管我校生物制药专业开设时间还不长,但在沿海大开发对海洋科技人才大量需求的大背景下,我校生物制药海洋药物方向专业一开始就吸引了众多考生的青睐。为将该专业办得更加有特色、有质量,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强化专业建设。
1.立足专业特色,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生物制药是伴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而产生的一门新兴专业,具有交叉性、实践性和复合性几大特征,这要求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复合型人才[2]。
立足专业特色,依据培养目标,着重引进具有海洋背景的人才。目前,我院已从东京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引进了数名海洋微生物、海洋天然药物、发酵工程、酶工程等专业和方向的人才。重视专业教师的全面发展,鼓励教师出国进修,努力构建一支“复合型”的优秀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企业兼职或创立公司,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结合产业,积极与企业合作,邀请企业人员来校讲座或讲授部分课程,让学生更全面、更实际地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领域和要求。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把学生科学竞赛获奖、科研论文、专利等作为学生考核评优的重要指标。对学生严格实行导师制,鼓励学生尽早进入导师的实验室和研究课题,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题进行初步的科研设计,并以此为基础,申报省“新苗”计划或省“挑战杯”[3]。导师制管理体系把每个学生的学习、科研、实践等工作落实到每个教师身上,并以学生创新创业业绩作为导师考核的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