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世俗的复调音乐取得了支配性的地位。欧洲的世俗音乐起源于宗教音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促进了世俗音乐的繁荣,宗教音乐也受到了世俗音乐和人文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而产生一些变革,从而使欧洲音乐超越了对纯粹神学韵的追求,而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的融合成就了后世西方音乐的辉煌;伴随着世俗音乐的兴起,宗教复调音乐也相应发生了变革。G·P·帕莱斯特里纳的创作受到世俗风格的强烈影响,寻求复调与和声的平衡,形成宁静、明朗、清澈、和谐的新的复调风格,并开创了无伴奏合唱的先例。从14世纪开始,中世纪的单乐章弥撒曲的固定歌调题材有的取材于世俗歌曲。到16世纪,新的经文歌更重视高声部旋律的生动和节奏的流动性,它本身不再被宗教礼仪所束缚。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从精神上承载着人文主义的伟大精神,从技术上进行了巨大革新,题材上的世俗化与写实精神,音乐家承上启下的伟大建树,体现了特殊的历史特征,推动了西方音乐历史的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直接导致了科学技术的进步,15、16世纪工业技术及自然科学的成就给音乐艺术带来了极大的变化。
14世纪初,在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也渗透到了乐器制作领域。从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意大利已有了分工细致的乐器作坊。乐器作坊的出现导致了乐器制作工艺的进步,从而使一些新的乐器被发现并制作出来,增加了供作曲家选择的乐器,为日后配器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出现的最重要的乐器是小提琴。从16世纪后期小提琴作为一种独立的乐器开始定型。小提琴制造业兴起于意大利北部城市克里莫纳,在那里出现了最早的小提琴制造家,他们把小提琴各部分的比例确定下来。到巴洛克时期,克里莫纳已经成为全欧洲最负盛名的小提琴制作中心。伴随小提琴制造业的发展,16世纪后期意大利出现了最早的小提琴演奏家,小提琴演奏技术也随之得到了发展。
伴随手工作坊的出现,印刷术广泛应用于音乐领域。15世纪后期意大利就已结集出版经文歌及弥撒曲,1553年最早结集出版的牧歌集问世。法国出版商阿唐南·皮埃尔(约1494-1552年)采用活字印刷术出版了大量的尚松、经文歌、弥撒曲、琉特曲与管风琴曲;铜版印刷术运用于音乐领域,促进音乐的传播。英国音乐出版商托马斯(约1535-1609年)在16世纪末出版了同时代英国作曲家的重要作品《诗篇、十四行诗和歌曲》、《阿尔卑斯山南音乐》、《拉丁语经文歌集》以及莫利、威尔比和贝特森韵牧欹。特别是在16世纪后期,铜版印刷术应用于音乐领域,以威尼斯为中心,乐谱印刷业产生了,音乐有了更为统一的版本,得以迅速而广泛的传播。
1566年和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先后在尼德兰与英国爆发。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为了在政治地位上取代封建贵族阶级,发起了强大的思想攻势。同一时期的意大利虽然没有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但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同时代的欧洲是最先进的。由于新兴资产阶级和带有小资产阶级性质的市民阶层的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变得空前活跃。世俗音乐活跃的直接结果是导致了歌剧的诞生,歌剧的诞生又促进了公共剧院、音乐厅的广泛建立,随之发展的是酒馆、集市等公共场合的音乐活动也日益频繁起来,这一切又促进了乐谱出版、乐器制造业的繁荣。这些都为新时代新音乐的创作与演出提供了充足的前提条件。
世俗音乐走向繁荣的重要标志是歌剧的诞生,于16世纪末脱胎于牧歌,歌剧出现不久就取代了宗教音乐的主导地位,并从意大利蔓延到整个西方世界。
最早的歌剧出现于1600年。歌剧的诞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诞生标志着巴洛克音乐时代的开始。伴随歌剧诞生而出现的是公共剧院。1637年,威尼斯向普通市民开放了圣卡西亚诺剧院,这是历史上第一家公共歌剧院,歌剧从此开始走出王公贵族的宫廷,走向普通市民。17世纪中期,威尼斯便开始进入歌剧的黄金时期。全市共有16家歌剧院全年分几个演出季节上演歌剧,一大批有才华的音乐家和剧作家为之谱曲、写作。此后,法国、英国、德国等其他欧洲国家先后建立了剧院。剧院的出现,为音乐的普及和民间音乐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市民阶层对音乐的需求,使得高雅音乐不再仅仅为上层社会所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