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音乐
20 页 客服微信号: bylw8com 客服 QQ: 3346581880

  伴随城市的兴起,欧洲从14世纪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欧洲人民开始走出中世纪,迈进近代社会的门槛;欧洲的社会结构,由封建主义逐渐演变为资本主义。这是欧洲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革命。新型的社会关系使原本相互分离隔膜的人们,现在或主动或被动地进入到了共同生产生活的洪流中;原本强制性的人际关系,现在向着自觉自愿的分工协作关系转化。这种人际关系模式的转化,从根本上影响着欧洲的音乐。人性的解放,促进了人们对音乐的需求,在这场社会大变革中欧洲的世俗音乐得到了极大地发挥,单纯的牧歌演变成了牧歌剧,世俗歌谣曲也逐渐演绎成了田园剧。牧歌剧与田园剧发展的直接结果是促成了歌剧的产生。歌剧的产生真正地改变了欧洲的音乐生活,伴随歌剧而出现的剧院、音乐厅开始取代教堂成为音乐活动最重要的场所;歌剧因剧情发展的需要,重视发挥器乐伴奏的烘托作用,促进了器乐的改进与发明;歌剧这一生动活泼的新体裁后来又被教会所利用,产生了清唱剧(亦称圣剧或神剧)。音乐领域里的这一系列变化都是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美]亨·房龙,齐植瑜等译,《人类的故事》,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高福进.《地球与人类文化编年:文明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刘志明.《西洋音乐史与风格》,台北大陆书店出版,1981年版.

  [4]叶松荣.《西方音乐史略》,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

  [5]《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上海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

  西方音乐史论文 篇11

  爵士乐是西方音乐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它有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特点。并且流传广泛,是非常有感染力的受人喜爱的一种音乐形式。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爵士乐的特点。

  一、爵士乐的特点

  1. 即兴演奏的特点

  爵士乐是自发的、多样性的、独立的段落演奏手法,是一些非洲音乐和大部分爵士乐的一个鲜明特点。

  2. 节奏切分

  这种节奏现象最为人熟知的是重拍出现在非主拍上。爵士乐的节奏律动形态有两种: 一种是平直节奏( Straight) ; 另一种是摇摆节奏( Swing 或Shuffle) 。这两种节奏形态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八分音符的演奏方式上,而这一区别也决定了爵士乐的风格。摇摆节奏是建立在每一拍平分三个音( 即三连音) 的基础上。最常见的节奏型是将三连音的中间音省去。以平直节奏演奏的爵士乐主要为拉丁风格的爵士乐,节奏律动以八分音符为基础。

  3. 和声

  即兴演奏是爵士乐的一大特色。但是,爵士乐的即兴不是任意的,而是在一定的和声基础进行框架内的自由发挥。其中约有60% 出自音乐知识,20% 出自创造灵感,10%出自观众的反映,10% 靠的是运气。作为爵士音乐家,他不仅必须具备演奏技巧,还必须掌握大量的有关爵士乐的理论知识。和声语言是最复杂和最重要的部分。

  4. 音色的选择

  为了增强听觉上的吸引力不断地变化音色的粗糙度、振动频率以及响度。需要指出的是许多萨克斯手在追求音色变化的过程中会倾向于刺耳的影响效果。还值得一提的是,爵士乐小号手和长号手有时候会以“咆哮”的方式来演奏。

  二、在中国音乐教育课堂怎样融入西方爵士乐教育

  中国音乐教育课堂存在的问题有三方面: 一是教材导向与学生审美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大多数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现行音乐教材的部分音乐作品政治色彩过分浓重,使原本轻松的音乐课堂变得沉闷,情绪低沉;音乐艺术的技巧过分深奥,学究气浓重,不太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就必然影响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二是社会需求与教学目标之间不协调。音乐本身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创造力和灵感。三是升学考试的压力是原本应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发现生活之美的灵感的音乐教育,陷入夹缝,而失去音乐本身的意义。

  1. 从爵士流派中吸取

  爵士乐流派众多,新奥尔良爵士最简单易懂、单纯快乐; 摇摆爵士动感强劲,适合年轻人的年龄特点; 节奏较强劲、感情丰富,很容易被接受; 很容易唤起观众听众的情绪; 自由爵士风格激进、缺乏思维逻辑性,也适合容易激动的学生的年龄特征; 对于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情操无疑不是一个很好的音乐表现形式。中国音乐课堂要想融入爵士乐的教育风格,在中国广泛传播,除了已有的高等院校理论教育体系、面向大众的纯爵士器乐演奏等方式作为依托外,还需要将深受大众追捧喜爱的流行歌曲作为传播载体,更全面地传递爵士乐的精髓品质;适当引入爵士乐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教育,才能达到音乐的渗透之美,真正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和热爱生活的道德修养。


首页 上一页 17 18 19 20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369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5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