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适应证、禁忌证及用药方法
糖皮质激素是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的重要物质之一,下面是小编这里推荐的一篇关于糖皮质激素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糖皮质激素( glucocorticoid) 是由肾上腺皮质中层束状带合成和分泌的甾体类化合物[1],具有调节糖、蛋白质、脂肪的生物合成和代谢作用,是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的重要物质之一; 同时还具有抗炎、抗毒、抗休克和抑制免疫应答作用,常被运用于治疗各类应激反应、免疫性疾病和炎症状态。但是长期大剂量使用或不规范使用可导致多种甚至严重的不良反应,进而危及人体生命。因此,规范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提高药物疗效就显得非常重要。
1 糖皮质激素药理作用
1. 1 抗炎作用 炎症早期,糖皮质激素抑制毛细血管扩张,减轻渗出和水肿,同时减少白细胞的吞噬和浸润,而减轻炎症症状。在炎症后期,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的增生,延缓肉芽组织的生成。减轻粘连和防止瘢痕组织的形成。
1. 2 抗休克作用 糖皮质激素有效降低血管对缩血管活性物质的敏感性,解除小血管的痉挛,使微循环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 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心肌抑制因子生成,加强心肌收缩力;同时还可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能力。因此,糖皮质激素已被广泛运用于各类严重休克,特别是中毒性休克的治疗。
1. 3 免疫抑制作用 糖皮质激素能抑制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和处理; 促进淋巴细胞的破坏和解体,促进其移出血管而减少循环中淋巴细胞数量; 抑制 B 淋巴细胞向浆细胞的转化,减少抗体生成; 抑制淋巴因子,进而抑制了炎症反应。
此外,糖皮质激素尚具有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促使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增加,使中性白细胞增多但抑制其功能,减少单核和嗜碱性、嗜酸性细胞数量; 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减少黏液分泌,促进蛋白质分解和抑制蛋白质合成,降低胃黏膜保护和修复能力,诱发或加重溃疡性疾病,甚至引起出血、穿孔的危险[2].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还可降低成骨细胞活性,增加胶原和骨基质分解,减少骨盐沉着,进而导致骨质疏松症; 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兴奋、激动、失眠、欣快、焦虑及不同程度的躁狂等异常行为,甚至诱发癫痫发作或精神失常。
2 糖皮质激素适应证和禁忌证
糖皮质激素是一类临床适应证,尤其是相对适应证较广的药物,主要适应证包括:
2. 1 内分泌系统疾病 主要用于急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恶性突眼、甲状腺危象、亚急性甲状腺炎、抗胰岛素性糖尿病、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垂体性昏迷及肾上腺次全切除术后的补充治疗。此时剂量宜小,主要发挥其生理作用。
2. 2 自身免疫性疾病 糖皮质激素对治疗大多数自身免疫性疾病均有较好疗效,主要应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节性多动脉炎、Wegener 肉芽肿等疾病。值得注意的是激素并不能根治此类疾病,停药后症状多会复发,故其应用需严格掌握使用指征。
2. 3 呼吸系统疾病 用于支气管哮喘、呼吸衰竭、中毒症状严重的急性粟粒型结核及干酪样肺炎。值得注意的'是治疗结核疾病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且必须在有效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使用,否则可能使感染加重或使潜在的感染灶扩散。
2. 4 感染性或过敏性疾病 严重感染或感染性休克常常作为糖皮质激素的适应证之一,但应限于严重感染、症状凶险、组织破坏严重或休克症状明显的急性感染危重患者,并应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前提下使用。对过敏性疾病,在抗组胺药和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治疗无效时,或病情特别严重时,可将糖皮质激素作为辅助治疗药物。
2. 5 其他适应证 ( 1) 血液疾病,如过敏性紫癜、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 ( 2) 肾脏疾病,如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多种肾小球肾炎和部分间质性肾炎等。糖皮质激素的禁忌证包括急性心力衰竭、糖尿病、憩室炎、情绪不稳定和有精神病倾向、结核病等疾病[3].不宜使用的疾病包括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新近胃肠吻合术后、严重骨质疏松、严重高血压等疾病。
3 糖皮质激素用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