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采样方法
鱼类样本的采集主要采用电鱼法和挂网法。在可到达水域,用电鱼器采捕样本,在不可到达水域,用挂网结合电鱼器采捕。在调查断面以上100m和以下100m范围内,对急流区域、缓流区域以及水草区域等不同水域进行由下向上采捕,采捕时间控制在30min,同时收集渔民渔获物以补充物种数。样本采集后,对易于辨认和可鉴定的种类进行现场鉴定记录,记录后将其全部放回河道。难以辨认以及未知的种类,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个体,装进样品瓶用10%的甲醛固定,随后带回实验室作进一步分类鉴定。渔获物种类鉴别依据相关参考文献[12-15]进行。
1.3数据统计分析
鱼类群落多样性分析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H′)[16],计算公式如下:
2.结果与分析
2.1鱼类群落组成
通过5d的渭河干流实地调查,在中下游河段共采集到鱼类23種,隶属于3目8科21属,其中鲤科鱼类最多,共12属13种,占鱼类物种总数的56.51%,分布有4个亚科,其中鮈亚科有6种,鳑鲏亚科、鮊亚科和鲤亚科各有2种,雅罗鱼亚科有1种。鳅科3属3种,占13.04%。鲿科2种,占8.70%。其他各科鱼类较少,鲇科、塘鳢科、鰕虎鱼科、鳢科和丽鱼科各有1种,合计占21.75%(图2)。由此可见,鲤科是渭河干流中下游鱼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组成。
2.2鱼类群落分布特征
对渭河干流中下游渔获物进行分析,9个采样断面共采集到渔获物151尾,其中尾数最多的前三位依次是白鲦(Hemiculter leucisculus)、鲫(Carassius curatus)和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合计占渔获物的58.94%。从空间分布来看,入黄口断面(H9)鱼类物种数最多,有鱼类16种,其中鲤科10种,其次是H3断面,有鱼类7种,H8断面鱼类种类最少,有2种,各断面统计信息见图3。
2.3鱼类多样性分析
渭河干流中下游河段鱼类群落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0.67~3.58,其中潼关断面(H9)多样性指数最大,为3.58,渭南断面(H4)多样性指数最小,为0.67,其余河段多样性指数变化不大,基本围绕均值(1.81)上下波动(图4)。从河段来看,下游多样性指数相比中游较大,表明下游水质情况较好。但是从河段鱼类整体来看,渭河干流中下游群落结构相对简单,种类组成不稳定,易受环境变化影响,对外界干扰抵抗力较差。
3.讨论
3.1渭河干流鱼类群落结构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渭河干流鱼类物种数从中游到下游表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这一变化与相关文献[17]报道的黄河干流鱼类群落结构较为一致。通常情况下,在河流分级中,随着河流级别的下降,鱼类种类也随之减少,渭河干流下游共采集到鱼类共19种,多于渭河中游(10种),国内其他流域也表现出类似特征。本次鱼类资源调查中,渭河干流中下游河段共采集到鱼类标本3目8科23种,与20世纪80年代的调查相比鱼类种类减少了71.6%[7],与2011-2013年间徐宗学等[18]调查结果相比鱼类种类减少了54.0%。虽然本次调查区域未涉及到渭河干流北岸和南岸的支流,但是其结果可以说明鱼类种群和数量均呈现减少、衰退的趋势。从渔获物组成来看,经济鱼类鲤、鲇、乌鳢等数量减少,白鲦、麦穗鱼、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鲫等小型鱼类增多,这种组成结构符合渭河中下游为江河平原区的鱼类组成特征[19]。调查发现,渭河中下游河段在渭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的实施中个别河段由于河道的改造对鱼类资源的影响仍然很大。此外,一些偷捕、滥放生现象的屡禁不止,破坏了河流原有鱼类组成结构,导致鱼类群落结构波动很大,稳定性较差,影响了鱼类资源的保护与恢复。
3.2鱼类群落多样性
水生生物群落是特定水域内水生生物种群相互结合的一种结构性单元,鱼类就属于其中一个群体,其与水域环境以及其他物种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在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组合成存在内在联系与结构特点的整体[20]。本调查研究显示,渭河干流中下游鱼类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在0.65~3.58,均值为1.81,说明渭河干流中下游河段除入黄口断面水质较好,鱼类资源量丰富外,其余河段水质受影响严重,鱼类群落结构简单,稳定性较差。鱼类与其生存的环境密不可分,无时无刻不受其影响,外界环境被迫改变,鱼类群落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多样性也会随之产生变化[21]。因此,在鱼类群落多样性的研究过程中,除了选择最适测度指数,同时还需要注意群落多样性的时间和空间尺度问题。本研究是在渭河干流春季(枯水期)进行采样调查,因此研究结果仅能代表此时期此河段干流(不包括其支流)鱼类的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状况,要全面揭示渭河流域的鱼类资源状况,必须要考虑采捕样本的时间季节和空间区域,布设科学合理的采捕断面数量与区域,同时严格要求采捕方法的准确性和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