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认知活动中,必须伴随着情感体验,有的还是自觉意识,它常使学生依次来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如果说,老师有比学生强的地方,那就是老师容易看出哪些可能是弯路,哪些可能会成功,因而弯路走得少一些,成功的可能性大一些罢了。”我们应该能看到,这种能力要在不断的情感体验中来累积。小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体验与消极的情感体验交替状态。积极的情感体验能促使主体对原有目标修正,重新调整学习策略。即使遇到思考不清楚的问题时,也能有勇气、有自信心,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常常处于消极体验的学生,其表现则反之。因而,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尽可能的让不同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本案例中俞××同学对自己认知产生怀疑,教师通过在学习策略上的启迪,让学生自己经历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思路。本质的说,就是让学生自己消除了怀疑感。传统课堂教学上,教师关注的是学生是否会解这道题。教师强加性的反馈,如,“会了吗”、“知道了吗”、“懂了吗”。很多学生所谓的“会了”,实际上存在差异,如案例中的题,更多学生是认为此类复杂的归一问题是20÷4×(4+3),用学生的话说即:“前面大数(20)除以小数(4),乘以小数(3)加小数(4)。”笔者认为,教师的教学观应从展现解法转向展现思路的寻找过程。在本案例俞××同学短暂的二段思考,就使她经历了“目标——结果”的梳理过程。这样的经历不仅让学生学会了解这道题,更多的是让学生感受到解应用题的内部机制。
〖案例3〗数学学习活动调节策略应用案例[1]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进行研究。你能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或经验来计算 ÷2吗?
学生活动:(1)学生独立探究,寻求计算方法。
(2)小组合作,交流算法。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大家的研究成果,哪一个小组愿意先来汇报。
生:我们组有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方法一:是化成小数计算,÷2=0.8÷2=0.4。
方法二: ÷2= =,就是4个,把4个平均分成两份,就是2个即。
方法三:÷2就是求的一半,的一半就是的是多少,也就是只要乘这个整数的倒数就可以了,÷2= ×= 。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刚才这个同学在汇报这种方法的时候,算式中有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学生齐说)除号变成了乘号,2变成了倒数。
生:我们组应用了商不变性质,÷2=(×)÷(2×)= ÷1=。
师:老师有一个小小的问题,这里为什么要把被除数和除数都乘呢?
生:因为乘的话就是把除数转化成1了,这样计算就比较简便了。
师:刚才老师发现这一组的同学有一种很好的方法,你们愿意来汇报吗?
生:我们组也是应用了商不变性质,÷2=(×5)÷(2×5)= ,把被除数转化成了整数计算也就简便了。
师;这种方法也很有意思。同学们真不简单,刚才我们创造了5种计算方法,现在我们能否对这些方法进行简单地整理呢?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
(观察思索,也有学生在跟旁边的同学低声商量)。
生:我把后面的两种归为一种,因为它们都是应用了商不变的性质来计算的。
生:我觉得其他的几种都可以单独归为一种。
师:大家觉得这两位同学有道理吗?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移动板书,并相应地标上序号)
①÷2=0.8÷2=0.4
②÷2= =
③÷2= ×=
④÷2=(×5)÷(2×5)= 或÷2=(×)÷(2×)= ÷1= 。
师: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这几种方法尝试着应用于(÷4)中,看看同学们是不是又什么新的发现。(合作前请各小组先合理地分好工)
生:我们发现÷4不可以化成小数计算,第一种方法不行。第二种分子直接除以整数的也不行。
生(同一组的学生):我们组发现第三种和第四种方法都是行的。÷4= ×= ,÷4=(×)÷(4×)= ÷1= ,÷4=(×7)÷(4×7)=3÷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