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人本主义教育的研究综述论文
一、概念的界定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 20 世纪 60 年代的美国,在70 年代曾经盛行一时。人本主义心理学并无明确的定义。国内学者车文博认为其是以人为本,并着重研究人的创造力、潜能、自我选择、价值和自我实现的学科。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强调人本主义应该研究人的主管经验和价值。奥地利心理学家彪勒认为人本主义是对经验和行为的研究。综上所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人类自身当作研究的主题,整体观是其方法论,强调研究整体人的整体人格,即人的知、情、意、行四方面。
二、产生背景由于桑代克的研究是采用科学视角来考虑教育方面的问题,就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内在的心理过程。
行为主义于上世纪初盛行于美国,而最为显著的现象是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极端行为主义观点,这一观点同样在教育界闻名,这一现象促使心理学从以“人”为研究对象,逐步转向科学方向。相对应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有意义学习”,从教育方面提出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必须是能够引起其最终行为的改变,他将这种改变称之为“有意义学习”。人本主义的教育观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它能够为当时盛行的教育观点做出补充,它的出现也是一种顺应教育界潮流的需要和必然。
三、教育观
( 一) 教育目的国内学者周建文认为: 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人本主义的教学目的应该是使学生成为能够适应变化的个体。魏饴的研究表明,在现行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人格养成和能力培养,知识传递是次要的。罗杰斯也在其著作《freedom to learn》中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如何学习的人格特质并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使学生成为充分得到发展而完善的人。综上所述,人本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自我实现”。教育的目的从根本上是完善“人”,是人类能够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
( 二) 教学罗杰斯在教育实践方面的观点影响最大,他在教育上的主张是以学生为教育的核心,教师应该为学生而教学,学习应为学生而设置。因此,罗杰斯的教育观又被称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卢晓丽针对中学生英语教学的研究表明: 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应当追求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和独立学习能力的形成。王秀惠的研究发现,教师应当循序渐进地诱发、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人本主义的教学观是以学生感情的宣泄、学生价值的实现及其学习需要的满足为教学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
( 三) 教师在国内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相关研究中,针对教师角色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师角色和作用。比如,周先进的研究对比传统观念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教师观。他发现,传统观念中的教师是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教师应该做到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与价值观的形成。刘熠在师生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平等的、民主式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有利于其个性化发展和自我实现。可见,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力图营造最佳的教学心理氛围,为学生学习创造最佳条件。
(四) 学生对于人本主义学生观的研究,一是学生观的立足点,即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邱殿成的研究指出,不论是高校教师还是高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应当是注重突出情感和人格发展的全面教育。另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在《学会生存》中诠释了“全面教育”的含义。二是人本主义学生观的重要原则,即以学生为中心。由于针对此研究主题的研究较多,本文整理发现教育若要做好“以学生为中心”,应当关注的方面如下: 尊重学生个体差别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形成; 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会学习方法; 适应环境和变化。
四、相关研究
( 一) 素质教育马锦华的研究表明,人本主义尤其重视研究人的潜能的发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认知与情感的结合,这对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此外,人本主义在世界观、方法论方面存在着许多的缺陷,我国的素质教育必然要从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