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在985和一些211高校,由于学科经费充足,环境科学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相对完善,管理水平较高[6].但在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受学科经费限制,存在实验仪器设备陈旧,指导教师缺乏,无固定实习基地等问题[7].另外,在实验教学管理上缺乏科学性和规范化,同时实验教学运行机制也存在严重缺陷.
(4)缺少科学合理的实验成绩与实践技能成绩评定体系,使学生的实验课与实践课成绩呈现不合理的分布,过于集中在某一分数段.难以真实地反映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不利于发现实验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因此不利于对其不足之处进行调整与完善.
二、实验与实践课程体系优化的思路及建设
2.1实验与实践课程体系优化的思路
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实验与实践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巩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以满足环境科学专业“重实践,强能力”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要逐步改变实验与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合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建立相对独立的实验与实践授课方式,探索多层次、多模式的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优化实验与实践教学内容,使实验与实践教学更具有主动性、创新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2.2实验与实践课程体系优化的建议
2.2.1改变课程带实验的教学模式
逐步创建课堂讲授与实验实践教学相分离的教学体系.首先要与理论课程统筹协调,制订实验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编写实验教材,制定实验考核标准,真正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8].但部分高校可能受实验条件和师资力量的限制,暂时不能将全部的实验课程独立开设,因此,建议此类高校可以从部分课程开始做起[9-10].
2.2.2建立一体化的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
以“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研究性实验”为主线,将环境科学专业实验课整体考虑、统筹规划,将不同的实验课程合理搭配,精心筛选具体实验项目,使教学过程产生叠加效应.如环境监测、环境土壤学和环境毒理学3门课程实验中均涉及到土壤重金属,因此将这3门课程中与土壤重金属相关的实验结合起来,既能起到强化作用,又能让学生看到实验技能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
2.2.3实验教学手段和方式多管齐下
传统的实验教学可以综合锻炼学生操作、观察、记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受实验室条件和学时限制,实验课程并不能全部在实验室开展,在此情况下若借助虚拟现实与多媒体技术进行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记忆[11-12].如环境毒理学课程实验以动物实验为主,由于受动物资源、经费和师资等条件的限制,在国内仅少数高校能开设此课程实验.若能借助虚拟仿真实验室软件,则可在缺乏实体资源的情况下完成相关实验的操作和训练,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
2.2.4加强课程实践基地建设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而实践性教学环节又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课程实践是环境科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更好地、较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多数高校与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或者环保基地进行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但随着环境科学专业人数的逐年增加,超出很多单位的实际接待能力,导致高校不得不更换原来的实践基地,寻求更大的合作平台,这种实习基地的不断更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因此,需要从长期考虑,有计划地加强课程实践基地的建设.同时,课程实践时间也可以化整为零,有计划地穿插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如利用周末时间以小组为单元组织学生到相关单位实习,这样既可以减轻实践基地的接待压力,又能让学生多次深入实践单位,强化对实践内容的理解.
2.2.5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仅依据实验报告考核会导致学生轻视实验过程,达不到实验课开设的目的.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教师才能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验学习情况,作出及时、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考核方式要兼顾实验预习、基本操作、实验报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