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教育毕业论文
30 页 客服微信号: bylw8com 客服QQ:3346581880

  2中医教育面临问题的对策

  2.1重视中医文化的教育

  针对中医教育和传承的现状,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从学习的源头进行修正。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生命与健康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它不仅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基因,而且进一步强化与深化了和谐观念对生命及健康的价值。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保持生命与健康的基础。疾病的发生大多是由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失衡而致,“顺应自然,法天则地”,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成为中医治病养生的原则。一些学者已经意识到中医文化是发展和传承中医的根基所在,只有把中医文化植根于中医学生及从业者的心里,中医的各种精髓才能逐渐深入其心。目前很多中医院校都开展了中医文化课,希望藉此能提高中医学子学习中医的兴趣,真正领悟到中医的魅力。部分中医药高校则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如名家讲坛,邀请名老中医进行专题讲座,借以激发青年学子投身中医的热情。通过经典研读社、研讨会等营造中医学术讨论、百花齐放的良好氛围。应该在充分传承中医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发展中医教育,才能有效推动中医的发展,使中医不仅有形,同时有根、有神,使中医发展不偏离方向。

  2.2深耕中医高等教育

  中医高等教育多年来主要从医学理论和临床技能的角度传授知识,没有对中医大学生认知思维模式的转换和知识结构的调整进行必要的教育。在西医作为主流医学的趋势下,中医的初学者往往怀有试探、怀疑的心态,此时亟需一些能将其“领进门”的师傅,这个任务,必须有深厚中医文化底蕴的人才能胜任,用其自身的体悟来宣讲中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让学生有兴趣,有意愿去进一步探究和学习,而学校则应注重校园内的中医文化建设,从多方面加强中医文化的熏陶以此增强学生对中医的兴趣。对于课程设置而言,应加大中医基础课程及四大经典所占的比例,适量增开中医史籍的选修课、赏析课,邀请名中医讲述临证中经典医籍与临床结合的体会。有相关专家提出了“中医文化入学教育”这一概念,并编写了相应的教材,这种创新思维模式的教育,受到了中医药大学生的普遍欢迎,或可借鉴到其他中医药院校。目前高校因为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助教、讲师成为本科生授课的主力军,大多数教授则忙于科研或著书立说,在中医入门之机,由本身知识结构尚待完善的青年教师来充当领路人,便可知中医学生未来的中医之路必定坎坷不平甚至跑偏。中医院校教育不能照搬西医教育模式,应探索适合于中医传承的新教育模式,学习年限、课程安排、授课模式、考核方式等均需要进行改革和探索。

  2.3中医从业者的使命

  日前社会上对于中医的争议和部分西医的谬论确实让中医从业者警醒,盲目的自信或自卑都不利于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中医与西医是两种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哲学背景发展而来的医学,是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人类,籍以各自的方式来维护人类的健康。传统西医重视检查,更倾向于对脏器结构和功能的纠正,而中医临证,却需关注很多除病本身以外的因素,如季节更迭、地域差异、情志因素、素体禀赋等。如今现代医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了生物医学模式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和数千年来中医所倡导的“天人相应”的思想是相契合的。中医药高等院校和各类中医药机构作为中医人才培养的主战场,需要寻求适合中医传承的有效方法,照搬西医院校的培养模式不仅无助于中医人才的培养,更会使中医教育陷入被动和混乱的误区,表中内西最终培养的人才非但不能传承中医的优势和特色,反而削弱了中医的影响力和自信心,这需要中医从业者始终把中医文化植根于内心,在坚守中逐渐树立中医的自信,方能构建起中医的磅礴伟业。

中医教育论文 9

  药理学是中医药院校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桥梁学科,涉及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等医学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广泛知识。其药名、药物种类繁多,基本理论和知识繁杂而作用机制抽象。如何激发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药理学教学质量,笔者有如下体会。

首页 上一页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