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海军 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燕.“教学做”一体化与传统高职教学模式比较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xx(3):150-151.
[2]赵连俊.“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xx(5):28-29.
[3]徐岩.“教学做”一体化高职教学模式的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xx(10):35-38.
一、问题的提出
掌握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对于机电类专业的中职学生而言至关重要,但大部分学生即使努力学习了两年,也无法很好地掌握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原因如下。1.机电一体化技术多且涉及面广机电一体化涉及的相关设备有PLC、PLC外接模块、变频器、触摸屏、传感器、交直流电机、特种电机、步进系统、伺服系统、工业机器人系统、气动系统等,每种设备对应相应的使用技术。传统教学是由浅入深顺次学习,但学生学习两年后技术仍没学全,更谈不上组合在一起使用。
2.传统教学模式不适合学习机电一体化技术传统教学先理论后实操,理论讲的太深,实用性不强,而大部分实操以验证为核心,不是以使用为核心。这就导致了理论学习学生根本学不懂,信心受挫,学习兴趣全无,而实操与生产实践相差太远,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即使学过相关技术,也不会使用,且没掌握自学的方法,无法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3.机电一体化技术比较复杂且难度较大机电一体化所涉及的每一种技术都比较复杂,都可以单独称为一门学科。以传感器技术这本中职教材为例,书中介绍了传感器的定义、分类、测量误差及各种传感器的结构和原理,可谓面面俱到,但传感器在生产实践中如何使用介绍的并不多。传感器技术只是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中的一种,所占比例不足十分之一,可想而知要想面面俱到学全所有技术难度有多大。4.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应用难上加难机电一体化只有把相关技术组合在一起使用才有实际意义,只掌握单独某一种或少数几种技术,无法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还需根据实际补全所欠缺的部分,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而这恰恰是中职学生的弱点。以PLC教学为例,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掌握了PLC基本使用方法,对PLC的接线、编程有一定了解,但在生产实践中,PLC需要和编码器、传感器、步进驱动器、伺服放大器等配合使用,无论是外围接线还是编程,难度都提高了。这种技术岗位,学生无所适从,最后只能放弃。
二、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经过多年探索与研究,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1.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依托模拟自动生产线教学
笔者采用的是广东三向教学仪器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SX-815L自动生产线实训考核设备。该设备把PLC、PLC外接模块、变频器、触摸屏、传感器、交直流电机、特种电机、步进系统、伺服系统、气动系统有机结合在一起。只需要掌握该设备一个生产流程,就可以初步学会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既降低了学习难度,又侧重实用性,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该设备采用的是模块化结构,可按照生产线运行过程,分阶段学习各个模块,只需要两个学期,基础中等的学生就可熟练运行这个模拟生产线,进而掌握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
3.采用从兴趣入手、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以SX-815L环形传输分拣单元中的分拣过程为例,把整个上料分拣过程的教学分为若干个环节。(1)指导学生观察设备上料分拣的运行过程。通过观察设备分拣运行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有学习兴趣,教师讲解过程通俗易懂,化繁为简,并融入互动环节,学生可自由提问,教师回答学生的疑问。(2)讲解相关设备及元件。从基础学起,为后续环节打下基础。讲解过程中学生可自由提问,教师回答学生的疑问。讲解结束后,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相关设备及元件,也可在学习小组中互相学习,共同研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举例讲解接线。接线是教学中的重点,由教师举例详细讲解,学生理解后自行在纸上画出,再由教师逐个检查,帮学生改正错误,直至学生完全掌握为止。(4)学生验证接线。学生扒开线槽,查看电路和气路的连接方式,并使用万用表验证纸上的接线图,加深印象,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5)详细介绍上料过程。循序渐进,为讲解程序打下基础。在此过程中,学生可自由提问,师生互动解决问题。(6)讲解上料程序。教师讲解程序中的要点及注意事项,学生理解后按照控制要求独立编程,遇到问题可在学习小组中互相学习,共同研究,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创新。(7)验证传感器与汽缸如何配合使用。此过程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8)详细介绍分拣过程。(9)讲解分拣程序。(10)学生分组练习。每套设备为一组,分配3~4人,每组都有一个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当组长,由这名学生带领其他组员练习,教师负责答疑。此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循序渐进,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特色。需要注意的是,各个环节所需时间因人而异,整个上料分拣教学过程约为40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