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市场营销
21 页 客服微信号: bylw8com 客服QQ:3346581880

  关键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F71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xx-0298(20xx)01(a)-184-03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而实践能力则是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必须做好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以满足社会和企业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

  1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

  笔者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发现,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具有阻碍作用,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学生方面

  首先,学生缺乏必要的学习兴趣。高职院校的绝大多数学生对高职院校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差,认为只有在无学可上的情况下,才去高职院校进行学习。在这种错误意识的主导下,学生难以充分调动自身的学习兴趣进行学习。其次,学生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习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需要高职院校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然而,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升学考入到高职院校中的,因此,学生的社会经验相对比较匮乏,这也是导致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主要原因。最后,学生基础水平较低。由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高校的落榜生,因此,学生基础水平较低,学习能力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其实践能力很难得到迅速提高。

  1.2教师方面

  首先,教学缺乏必要的系统性。与企业推销培训不同,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种长期的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系统性。然而,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还在依靠单一的市场营销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显然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其次,缺乏必要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然而,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还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支笔、一本书、一块黑板就是所有的教具,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提高,实践能力自然也难以得到迅速提升。最后,教师素质偏低。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教书的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难以将教学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1.3教学模式

  首先,现阶段,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一种模式主要以案例分析和专题讨论为主要内容。另一种模式则是以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为主要内容。这两种教学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市场营销学和推销技能等课程的了解,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这些教学模式还是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面对这些内容,往往缺乏必要的积极性。其次,校外实习基地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中校外实习基地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了解决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然而,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我们不难发现,校外实践基地大多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优势。

  2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

  2.1教师方面

  在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应深入地把握教材的实质内容,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课程设计内容,开拓全新的教学思路,以达到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具体来说,教师应当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结合专业特点,加大实施项目化教学力度。培养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是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市场营销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教师应当做到从实际出发,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将实践作为教学环节中最为重要的一环,通过教学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划分实践项目化教学内容,实现分层次教学。实践教学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以下毕业设计、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几个方面。教师应当依照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内容的不同以及不同课程体系对教学的不同要求来划分课程内容。笔者认为,在划分教学内容的时候应当遵循“一个中心,五个环节”的原则,所谓“一个中心”,就是教师应当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中心;而“五个环节”则是指通过五个环节,即第一环为实训仿真模拟操作环节,第二环为一线实习环节,第三环为课堂实验教学环节,第四环为社会实践环节,第五环为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等,以此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最后,创新班级管理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辅导员为中心,通过班干部的沟通管理来开展班级工作的管理体制,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创业、创新成为时代的主题,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就要适时将创新教育和创新机制引入到我们的课堂。

首页 上一页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