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家庭教育的弊端要求有新的教育理念的注入。长期以来它忽视父母和孩子主体性的培养和提高,忽视社会与人、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无视家庭教育中的主体性,尤其是无视孩子的主体性,强调服从受动,忽视主观能动;强调规范划一,忽视变化多样;强调灌输注入,忽视启发自省;强调知识能力,忽视情感信念等倾向。诸多的偏误,使得孩子步入社会后,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茫然和失措,并在社会事务中缺乏主动进取的精神和能力。知识经济、信息产业化时代的到来,国内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要求人们充分弘扬自己的主体性,这对“唯书”、“唯上”、“见物不见人”的传统家庭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注入新的教育理念,重构新的家庭教育观念已迫在眉睫。
二、传统家庭教育的实现途径
(一)确立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
家庭教育应尊重儿童的主体意识,科学的儿童成长观不仅要求以完整儿童作为家庭教育的价值观,而且还要求家庭教育应尊重儿童的主体意识。每个儿童都是成长中的个体,由于成长水平的限制,他们具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言谈举止等等,这时候与成人的水准有很大差距。因此,家长应尊重儿童自身的主体意识,根据儿童自己的想法来决定儿童自己的行为,不要以家长的'意愿强加于儿童身上。儿童的成长水平虽然与成人水平之间有差距,但这并不简单地意味着水平低就应该向水平高的看齐而放弃自己的特点。恰恰相反,要保证儿童每一阶段的成长符合其发展的水准并且不断向前,唯一的方法就是充分考虑儿童的主体意识。
(二)变重知识轻能力的家庭教育观,树立全面成长的育人观
当前中国的教育已由应试教育向品质教育转轨,品质教育变动了原来那种单纯注重高足智力成长的教育,提倡学习知识与成长本领一样重要,重视培育孩子的创新精力与实践本领,重视孩子的杰出意志品质的培育与人际联系调和本领的成长,提升孩子多方面品质。在品质教育的布景下,我们同样要召唤家庭教育的“品质化”,彻底医治家庭教育中“唯知识论”的病理表象,提倡一种以智力教育为中心,融小孩的肉体品质、心境品质、品德品质、科学文化品质为一体的、全面的、综合性的教育,这种教育因而培育小孩的“完好性”为对象的。
(三)树立主体参与和合作交往的家庭教育方式
主体性教育认为,教育活动是一种以培养人的完满精神世界为指导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只有在交往中,通过交往,孩子的主体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尊重与弘扬每一个个体的主体性,也就是承认每一个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权利,这一认识必须成为教育的出发点。
还要坚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子女进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后,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转折。在这一阶段中,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孩子教育工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沟通配合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关键环节。“两个教育——学校和家庭不仅一致行动,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目的上、过程上还是在教育的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
所以深受文化洗礼的家庭教育观在成长的历程中在某些方面有失偏颇,务必作出转变,我们要提倡一种全新的、适合孩子成长发展规律的人才观及儿童观,这也是实现家庭教育当代化的根基。
参考文献:
[1]李润强,中国传统家庭形态及家庭教育.
[2]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
[3]熊明,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阻碍教育和谐发展的消极因素.
【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无法取代的。家庭教育要努力营造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健全人格,长大后能立足于社会。
【关键词】: 掌握方法;培养习惯;塑造品格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尤为重要,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取代的。家庭教育在大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在一定意义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现代的家庭教育,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