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巧妙设计生活化的数学环境
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获得数学经验,对于小班幼儿而言生活化的数学环境,是十分受欢迎的,实践证明,只要他能去选择材料、操作材料,不仅有助于他们积累大量操作经验,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情感态度以及方法,对其一生的发展都很重要。在小班幼儿刚入园,我们就开始让幼儿自由选择玩具,每份盛放玩具的收纳盒上及放置的位置上,我们都用相同的标记贴着,让幼儿自己取放玩具;逐渐的,我们会在游戏区域有意识的布置数学角,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的乐趣,如;在区域游戏“建筑工地”,我们布置了一块大型停车场,停车场上设置了标有车牌号码的数字,小车上也贴有数字,让幼儿根据车牌号,一一对应找到停车位。
三、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1、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游戏中的简单问题
情境一娃娃家“分发碗筷”
今天的娃娃家可热闹了,洋洋一家都要来到悦悦家为悦悦过生日,爸爸妈妈都在忙着准备,这时宝宝(洋洋)说:“我来摆好碗筷吧!”说动则动,洋洋拿起小碗就摆起来:“一个悦悦的,一个悦悦爸爸的,一个悦悦妈妈的,一个我的……”对于小班的幼儿,如果要他们直接根据人数,找出相应数量的碗筷,是有难度的,也是几乎不可能的,因此,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们通常会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分发碗筷,所以,在游戏中,洋洋会边说着人名,边发碗筷。
2、运用数学解决家庭中的生活问题
家庭教育较学校教育而言,是同等重要的,因此,幼儿的数学教育不仅要在学校,也应在家里,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和家长紧密的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家园互动的作用,请家长配合,让幼儿运用分类知识整理自己的衣柜、玩具橱,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帮助父母做好餐前准备等等,通过家园合作,共同引导幼儿感受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种种数学信息,积累数学经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简单问题。
数学来自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善于创设、发现和利用生活化的数学情景,使他们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能学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生活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获取知识技能、构建知识体系、达成知识目标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就是数学情感。它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是获得成功时的内心体验和心理感受,更是明确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以及克服困难和探索新知的意志品质,它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数学学习逻辑性、系统性强,要求学生思维严谨、缜密,为了避免学生因枯燥而产生厌烦和畏惧的心理,有些教师常用数学家的事迹、数学趣味故事等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数学情感、数学文化渗透于课堂,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严谨的思维习惯,从而使数学课堂更高效,使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成为引导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学生感受、体验和领悟的过程,更成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感染、渗透的过程。
一、利用认知过程进行数学情感渗透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两条主线构成。一条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结果)的明线,另一条是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取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过程),即暗线。这两条线交织在一起,相依共存,互为补充。在教学过程中,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积极的学习情感能够促进知识技能的形成,而知识技能形成的过程中又可升华这种情感体验。如解决“鸡兔同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等具有严密逻辑性的数学问题,对于年龄小、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自控能力差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此时应巧妙穿插学习情感和态度教育,鼓励学生理清学习思路,不怕困难认真思考,采取问题推导的形式,引导学生寻找数量、图形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关系转化,推导出结论,促使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难面前,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举一反三,不断总结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完成知识的迁移,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由此可见,在数学认知过程中,认知与情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在课堂中进行情感渗透,有助于培养浓厚的数学兴趣和良好的思维习惯,为逐步提升学习能力,形成高效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