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数学思考及其它的内涵
什么是数学思考?数学思考亦即数学思维,顾名思义,指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和原料的思维活动过程。我们知道,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在进行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猜测、矫正调控、探索等。可见,数学有两个侧面,一个是形式层面的数学,即静态的数学,一个是发现层面的数学,即动态的数学。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数学。为此,日本学者藤田提出,通过“数学常识”和“数学思维能力”的组合来培养数学智力、学会数学思考的教学目标。
《标准》把发展数学思考具体化为“四个发展”:
1、发展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指抽取出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标准》指出:让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2、发展形象思维。
《标准》中指出:对学生要“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钱学森教授称形象思维的研究是“思维科学的突破口”。加强形象思维训练,有利于开发右脑功能的潜能,使左右脑和谐直辖市地发展。
3、发展统计观念。
加强统计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标准》指出:“统计观念主要表现在:能从统计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这里提出了统计教学的'三个基本目标和要求。通过经历统计过程,使学生感受到统计是实现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知识,并培养学生以随机观点理解客观世界。
4、发展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数学应用是数学教育首要的和基本的目标,也是当前课改的重点内容之中一。关注应用意识的培养,要强调做到“三个主动”:一是主动联系生活实际,在实际背景中应用数学;二是主动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三是主动探索应用的过程。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应用的现实性、策略性和探索性。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归纳和演绎两种推理形式。如在数的四则计算教学中既要从实际计算中概括出运算法则,同时又要将法则运用到大量的计算中去。因此,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主要是发展学生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
三、把握数学思考的途径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数学思维就是指《标准》认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思维方式是实施数学思考的主要途径。
1、在动手实践中思考。
动手实践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在动手活动中学数学。它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真实的情景感受,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且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发展打下基础。在动手实践中应引导学生着重思考;动手实践的目标、策略、起点、方向与程序;观察实践前、中、后情况状态的变化,及“能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能明确地阐述此对象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数学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的过程;对活动过程的表现、体验及成果进行评价与反思。
2、在自主探索中思考。
自主探索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自己独立探索和发现,从而获取知识的过程。它是发展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主要途径。自主探索时应着重思考:“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探索信息之间的相互联系,信息与已有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怎样对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新知识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3、在合作交流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