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对近3年的毕业生做一次毕业反馈调查,针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课程学习、实习情况以及现有工作岗位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得到学生对新的课程设置、实习期望的反馈,进而指导新实习计划安排(还可以用于新的培养方案设置等其他教学改革)。
(3)从学生归口处获取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同时参考新的企业招聘要求,了解学生就业需求,对新的实习模式进行提供决策参考。在学生培养方案目标的约束指导下,结合以上三个方面获得的信息,形成如下文件:
(1)以强化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确定新的实习种类安排(就目前学院研究讨论方案来看,拟将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合并),并撰写新的实习计划指导书,特别是在学生动手操作、专业化深入思考方面给出详细要求。同时,考虑到新的大类招生模式及培养方案,需要特别协商确定实习时间的安排(如实习多长时间、什么时候安排等)。
(2)多主体参与、全方位、全过程的实习考核体系。参考其他兄弟院校实习工作做得出色的经验,在专业指导教师、企业方指导教师共同协商制定新的实习成绩考核体系,考核过程亦以创新能力提升为重要参考依据。(3)依据活动实习企业资料概况、生产经营模式及相关岗位信息,为了使校内指导教师能够对学生实习提供有效的指导,应对本专业校内指导教师提出实践能力提升要求,可以通过教师驻企顶岗实习、合作研究、网络资源学习等不同方式来实习,同时制订相关提升学习方案计划。
三、以强化创新能力培养的实习实践管理
3.1考虑企业需求的实习规划
在每次实习前1~2个月,与遴选出的对口合作实习企业进行逐一沟通,确定当年的企业实习岗位需求(企业由于生产计划量等不同而导致需求岗位是的变化),并确定企业及校方双指导教师,由双方指导教师从理论及实践角度给出实习相关注意事项及需要掌握的预备知识;最后确定当年的实习计划安排,并制定一份对应的更具针对性的实习手册。
3.2包含相关知识巩固及提升的实习动员及多因素实习岗位分配
(1)在获取实习企业新的岗位需求后,向学生传达相关信息,开展实习动员工作,并填报实习志愿(实习企业、实习岗位)。对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实习志愿实施双向选择分配。从学生能力提升、企业绩效改进及学校声誉几个方面考虑,此处,应特别研究一种实习岗位分配方案,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参考:相关岗位知识需求所对应的理论课程的课程成绩、校内指导教师答辩考核、依据学生个人简历的企业方遴选等。
(2)在岗位分配完毕后,校内指导教师依据自己掌握的企业状况对学生开设针对性的实习先导讲座,并提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网络资源及相关视频等材料供学生学习,以便更好地适应实习岗位工作,达到预期目的。
(3)根据学生岗位选择结果,签订实习安全协议,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约束管理。
3.3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目标的实习过程监控与管理
在正式实习过程中,由校企双方导师进行密切跟踪及指导,并针对实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制定应急措施。在此过程中,需要校企双方导师分别完成不同的指导任务及考核任务:
(1)企业指导教师密切关注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对学生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指导,并对其在实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动手能力、实习态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不同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给出现场考核成绩(实习鉴定表)。
(2)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与校内指导教师要定期地进行沟通交流,就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沟通,对学生遇到的困惑予以解答和帮助。同时,指导教师在此期间要关注学生在实习期间所得的收获,确认实习过程对其创新能力提升的表现,并完成阶段性实习反馈表,作为实习的过程考核成绩。
3.4以创新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实习考核
(1)在学生完成整个实习后,按照要求在双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习报告。根据工业工程专业的特色,此实习报告的呈现形式应为“提案改善”报告,从现状分析、改善思路、改善历程、效益评估、改善手段运用等几个方面进行总结,体现实习过程对创新能力培养提升的宗旨。同时,学生要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对自己在实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同时给学校及企业提出相关意见及建议,以便为后续实习安排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