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建筑学论文
24 页 客服微信号: bylw8com 客服QQ:3346581880

  一、人文理念应用于绿色建筑设计的探索分析

  1.时代特征元素的考虑应用

  人文理念应用于绿色建筑设计中,需要积极考虑到当前时代发展过程中的全新元素和全新结构。时代社会发展下新技术和新工艺的使用在建筑工程结构建设中的应用不但促使建筑结构得到了很大的改变,而且整体上提升了工程建设设备应用状况,改善了建筑工程性能构建方式和改建效果,整体上促使建筑工程结构空间品质极大改进提升。建筑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其必然随着时代和社会的需求变化不断地变化发展,而基于当前绿色理念在建筑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方向之一,且在全新贯彻绿色建筑施工理念基础上,还应积极与时代氛围下的风俗习惯、科技技术应用之间构建协调关系。简言之,当前建筑工程设计应在时代特性和绿色理念之间有效平衡。如,当前许多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应用绿色生态技术,最大化地应用自然地理条件,通过先天的自然条件优势,通过采用镜面玻璃采集自然光,实现房屋工程内部对于采光保温的效果。且太阳能、废热发电技术、地热能资源等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也是普遍存在的。另一方面,在绿色技术应用基础上,又积极地将科学技术应用在建筑设计中,两者充分协调结合使用,提升了建筑工程设计的时代特征、凸显了文化艺术魅力,具有非常良好的人文特色。

  2.地域环境元素的考虑应用

  人文理念应用于绿色建筑设计中,一方面建筑设计绿色理念的贯彻必然要最大限度地应用自然地理条件的`优势;另一方面绿色建筑人文理念的体现无疑彰显了地域特色,通过地域建筑文化特点的彰显,突出建筑建设的人文性。简言之,人文理念应用于绿色建筑设计中,在建筑风格方面贯彻实现绿色理念和人文理念。建筑工程在设计中,无论是断面、立面还是建筑平面设计都必须与周围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建筑群实现协调符合,尤其考虑到不同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的特殊性,在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外观塑造层面上积极认清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建筑体积、体形、空间布局、建筑材料应用以及外观建筑色彩涂刷工作方面,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如,当前在我国陕北地区存在的窑洞建筑,一方面充分应用了黄土土质优势,具有较强的防水性能,且具有良好的冬暖夏凉、防火防潮的效果,是一种投入成本低的建筑类型。而在当前适应建筑市场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为了保证窑洞符合绿色建筑形式和建筑理念,学者力图开发建设“西部低能耗建筑”在保证窑洞地域特色的基础上,积极促使窑洞建筑向着现代化、风格展现的新建筑市场中迈进。施工人员通过运用绿色建筑理念对陕北窑洞进行改造,在充分分析窑洞优缺点的基础上,强化数据计算和分析,全新构建的窑洞建筑在能源消耗降低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等方面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人文理念下,绿色建筑设计改造过程中,设计人员不但要保证建筑艺术的价值,而且必须密切的关注建筑工程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突出对地域特色的彰显和构建,在地域性、现代化和本土化之间构建协调有序的关系,建筑师合理选择,科学构建,切忌盲目使用,导致人文设计和绿色设计之间出现相互碰撞的问题。建筑设计师要在绿色理念和人文理念之间有效权衡,对地方文化充分认识和理解,在保证绿色建筑工程具有较大的适应性价值观的基础上,运用合理的方法论和技术手段对整个工程进行建设和构建。

  3.传统文化元素考虑应用

  人文理念应用于绿色建筑设计中,必须积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应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群,是当前人文理念与绿色理念融合使用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核心原则之一。当前,建筑工程设计中,设计师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人文环境,尤其是我国地域性比较强的地区,如少数民族地区,在建筑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当前的人文环境。设计人员认识到人文环境涉及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习俗、社会规定、民族心理以及人民群众情感、建筑风格等方面的特殊性。不同地区由于历史传统和生活哲学,导致这些地区在建筑风格塑造和建筑审美学形成中存在很大的不同,具有特殊性。如,上海世博会各个国家地区展馆设计中,首先是充分地尊重不同国家地区的人文理念,尊重建筑风格的不同性,然后贯穿绿色理念,保证整个风格的展现符合客观实际状况。世博会举办各个展馆内所使用的外围结构主要以白色色调为主,主要考虑到世博会举办期间天气较热,室内急需要散光,通过运用白色的自然反光,有效避开了建筑结构内设置更多的灯光,因此大大减少了日照引发的热强度。而建筑结构所采用的建筑温润光滑的碗状造型可以促使自然风畅通的通过,对于降低各个展馆内的温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文理念与绿色建筑设计协调建设过程中,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应用,唤起隐藏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历史自豪感和民族自豪感,无疑从主观层面上吸引了大多数人对建筑设计的认同和赞扬。

首页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