宵济渔浦潭,旦及富春郭。(《富春渚》)
晨策寻绝壁,夕息在山栖。(《登石门最高顶》)
早闻夕飚急,晚见朝日暾。(《石门新营所在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
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晓月发云阳,落日吹朱方。(《庐陵王墓下作》)
我行乘日垂,放舟候月圆。(《发归濑三瀑布望两溪》)
平明发风穴,投宿憩雪嗽。(《入竦溪》)
攒念功别心,旦发清溪阴。暮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登临海峤初发疆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
(2)鲍照诗
嘈啧晨踽思,叫啸夜猿清。(《登庐山》)
夜听横石波,朝望宿岩烟。(《和王丞》)
物色延暮思,霜露逼朝荣。(《秋日示休上人》)
霁旦见云峰,风夜闻海鹤。(《秋夜》)
朝游雁门上,暮还楼烦宿。(《拟古》其三)
早蒲时结阴,晚篁初解箨。(《采桑》)
明发靡怡忿,夕归多忧虑。(《松柏篇》)
碧楼今夜月,紫殿争朝光。(《中兴歌》十首其一)
就山水诗来说,藉时间的推移来切换景致以及观览与感受的过程,也正是移步换景的技法所在。如谢灵运的《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儋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虑淡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林壑”二句写日夕时分从舟中回望远山,落霞暮霭,而舟旁芰荷映蔚,蒲稗因依,正是夕照景致。早出时分,“山水含清晖”,诗人情思得此“清晖”之助,吟哦出“清晖能娱人,游子儋忘归”二句,成为谢诗中难得的不事雕琢的佳句。全诗写由精舍还经湖中景事,由早出至晚归,全天时问交待完整,山水因时问不同而变换风致,归游全程贯穿于山水之间——全诗正是以全时间、全行程的记叙、铺陈景致,致使后来论者将其与柳宗元山水游记并提,谓“其工于模范,与柳山水记同”、“柳记谢诗,造化机缄在手,独有千古”。
综上所述,汉大赋的创作手法深刻地影响了元嘉诗坛,元嘉诗人借鉴赋体文学“前后左右广言之”的创作手法,并将之转换为诗歌创作的新经验,继汉魏之后开创出性格鲜明的元嘉一代诗风,功不可没。虽然它同时也给诗歌带来了新的弊端和危机,但不可否认地为后来者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养料和诸多的创作启示。这些都值得我们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