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音乐唱法中不同风格表演的有利点
总之,风格表演也是音乐演唱中的关键方面。在日常训练中,也要踏实的学习知识,之后在表演使用这些知识,不断提高自身在舞台上的表演水平,在演唱的时候也要不断吸收经验教训,向观众传播作品中的丰富感情,让观众深入的体会到作品的感情。演员需要维持自己的表情,做出相应的手势,让“演”和“唱”统一在一起,让歌唱全面的表达自己的感情,然后提高音乐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给观众打造出众多令人感动、非常完美的作品。假如在演唱中表演者以不同的唱法在情感的处理中不正确,则很难表达出歌曲本身的含义与情感的交互,因此音乐演唱中的不同的唱法取决于演唱者对于歌曲自身的把握,并以演唱技巧与表演情感为主。更加可贵的每种不同类型唱法所表现情感处理方法的涉及到的听众的交流情感也是各不相同的。现代音乐中以其“新”的形式与创意在占据当代音乐的主流市场,以青少年为欣赏主体在音乐的形式与内容上迎合现代人的标准,但是现代音乐在发展中逐渐出现“杂”与“乱”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扭曲的音乐的真正意义,变成的商业音乐的商业手段,如何才能使流行音乐在注重情感处理与表现技法上得到创新立意是现代流行音乐的主要解决的问题。
五、结语
“歌手和艺术家的本质差异就是其能不能把技术完美的融合在艺术表现中,能不能将二者的统一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演唱人员充分的学习了非常高难度的发声技法,但是其却将歌唱发声技巧训练当做学习的最后目标,提出动听的声音就是歌唱的所有。音乐表演是二次创作,其给予音乐作品一种生命的活力,其不只要尊重原作,还需要在以后的创作中添加自己领悟到的东西,更好的丰富作品的内涵。在二次创造的时候,音乐表演的主要技法 ,也就是歌唱发声的基本功的学习是非常关键的,由于音乐表演属于非常精准、灵动的活动,所以我们一定要具备非常高的歌唱创造水平。
参考文献:
[1]徐敦广.论当代民族声乐的美学复归[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04).
[2]吴静.中国民族唱法音色的声学阐释——以女声为例[J].中国音乐学,20xx,(04).
[3]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xx.
[4]赵梅伯.唱歌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5]杨易禾.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xx.
[6]张胜环.歌唱中的形体表演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xx年.
[7]王耀华.中国民族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xx.
[8]张天彤.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关于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J].中国音乐学,20xx,(01).
一、教师的教材简析要详略得当,不要不讲或多讲
音乐教师在备课时,在理解欣赏教材透彻的基础上已产生了丰富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可以通过教师的神态、表情、语言、动作等内容表达出来,潜移默化地转移到学生身上,使学生进入兴高采烈或伤感深重等情感状态。这样,便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欣赏活动。教师要注意通过自己的情感来感染学生,激起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和愿望,激起情感共鸣,而教材简述是学习课文内容的开端,学生一般是通过听教师口述看教师“表演”,听音乐旋律来感受感化的。所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对乐(曲)的作者,乐曲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乐曲的曲式结构等有必要对学生作以介绍,但这种纯知识型或理论性的介绍尽量删繁就简。要抓住乐(歌)曲的重点和特点用简洁的语言点到为止,绝对不可以过多地讲解。我以前也犯过这样的错误,总以为应该把乐曲所涵盖的内容要讲深讲透,唯恐学生不理解,结果讲得多听的少,学生无兴趣,无形中扼杀了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后来,通过阅读音乐欣赏教参,方晓得自己教学中的弊端。
但同样也存在着另一种现象,有的教师在欣赏教学中不讲或者很少讲解,只让学生自己去听。学生,尤其是我们的中小学生,毕竟音乐知识了解甚少,文学艺术修养还不够深厚,对音乐的理解只能是处在对音乐音响的感知和肤浅的认识上,教师如果不进行必要的介绍和提示,欣赏教学则很难达到教学目的,更无从谈起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