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信息化的发展对学校德育的影响
2.1积极正面的影响
第一,能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德育领导系指学校教育单位及隶属其中之教育工作者,能够依照学校教育环境条件,衡量学习者身心条件,设计永续性的课程,规划相关教学活动,建构良好学习环境,运用各种合适的领导、教学方式,并结合家庭、社会资源,以引导学习者在知识、价值观、心理、道德意识发展上,稳健且持续性的朝着道德目标前进,并表现出符合道德意涵之行为[3]。
第二,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竞争精神与协作精神。我国于德育攸关的教育目标历史脉络,可溯自西周朝代时期。大戴礼记保傅(高明注译,1993):“昔者周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道之教顺;此三公之职也。”观乎以上之言,当时三公之职,即是分别负责国子的德智体三育,尤其是太傅一职,明确指出其所司职责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负责天子德义的教育。这是中国关于教育三分:德、智、体育之始。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现代信息技术本身就是创新、竞争、协作的成果,因而是德育的重要素材。信息网络为人们提供国际交流和协作的有利条件,加快知识创新的进程,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加剧了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竞争。这是培养创新、竞争、协作精神的良好基础。
第三,有利于培养科学文化素质。在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是社会经济的主导,脑力劳动将成为人类的主要劳动,智力将成为最重要的资本。信息网络为普及高质量、高层次的文化教育,快速广泛地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科学的价值观提供良好条件。
2.2负面的影响
第一,信息环境的开放性和难以监控性,极大地减弱学校德育的可控性。社会信息化使学校德育处于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互联网络,人们可在完全秘密的情况下快捷地获取大量的信息。在这种状况下,教育者很难了解学生受到哪些信息的影响以及他们在网络中干了些什么,从而增加了把握教育对象思想状况和日常行为的难度。学校德育受各种不良信息的干扰和影响增大,可控性减弱[4]。
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念的交汇和冲突,增加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难度。现代信息技术在促进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加剧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冲突,使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着多种异质文化、多元价值观念的挑战。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掌握的先进信息技术,大力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文化价值观,诋毁社会主义制度,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这对我国青少年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将产生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第三,信息网络影响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计算机网络虽然可使人们享受到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的乐趣,感受到人指挥机器做各种事情的心理满足。“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发挥人的大胆想象制造出现实不存在的假想世界,这对人的心理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过多地与电脑终端打交道,会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人需要有直接的交往和情感交流,在高度信息化、自动化的社会中,人们之间直接交往的机会少了,就会产生心理紧张、孤僻、情感冷漠以及其他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成天使用电脑网络而缺少与现实的直接交流,有可能产生心理障碍;缺乏户外活动,也会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
3、加快信息化环境下的德育工作有效性的策略
3.1建立德育网站,开辟新的德育课堂
身处于21世纪的今天,我国正进行一连串的教育改革运动,这一连串对教育改革的呼唤,使整个教育制度产生重大的变革,对原本平静而单纯的校园造成相当大的冲击,为了要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能,领导学生迈向卓越之道,学校所扮演的“领导者”角色,不容置疑地具有关键性的地位,因为有效能的学校领导不仅可以凝聚全体学校成员之向心,创造温馨、专业的校园文化,更能利用激励、关怀与团队精神等,来达成学校教育愿景。有关德育领导的探讨,首先,必须从学校的道德教育谈起,因为学校是实施道德教育相当重要的一环,而属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国中教育,其道德教育推动的成效,关系着未来整体教育的发展,甚至影响国家发展至深且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