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学校组织精干教师在校园网上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德育网站,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促进学生德育活动的开展。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栏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如,通过家乡巨变、理论学习、世界之窗、知识竞赛、时事追踪、自我测试等栏目。学生通过访问德育网站,就可以直接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体系,了解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大事,把枯燥的理论学习变成了感性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还可以通过自我测试来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监控,促进了学习的积极性。
对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对枯燥的内容缺乏足够的兴趣,但是对动态中的、发展中的知识与内容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笔者根据这群学生的特点,运用案例教学的方法与实地训练两种方法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动态学习中学到更多的诗书礼仪乐、儒道释、交往沟通交流等知识。这些课程都要求教师准备许多教学道具、相关资料,花费许多心思去构想和营造这些场景以及氛围,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3.2利用网络的特点
德育有以下目的:一、内在与外在的德育目的;二、工具性与非工具性的德育目的;三、实利与非实利的德育目的;四、他律与自律德育目的;五、普遍与特殊的德育目的。品格是一种“美德”,这种美德是个人或群体所共同认定并遵守的价值规范,是人类优良的特质,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良善觉知[5]。例如:正义与仁慈的性格,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高尚情操。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启发这些良好的美德与情操,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之中彻底实践,让社会充满正义与仁慈,许社会一个和谐共荣的未来,这是学校为何必须重视品格与道德教育的原因所在。当前网络信息环境下,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匿名性、虚拟性等特点,不断创新德育的形式。例如开展网络论坛、网络调查,网上咨询辅导等参与方式,和青年学生增进交流沟通,及时捕捉他们的思想动态,增强德育信息的传导和反馈,有助于德育工作者加快解决有关舆论的焦点议题,形成和现实德育互动的教育模式。又如,构建虚拟班级、虚拟社团等,使班级、社团等集体进入网络,增强网上师生的归属感,发挥网上集体的凝聚力。
3.3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网络的合力作用
立足于学校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教育的合力作用,完善管理制度,使教育工作有章可循。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使教育深入实处,重视个学科之间的渗透。通过开展学科知识、体育、棋类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内外结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建立家访制度,要求班主任每学期至少上门家访每学生一次,问题学生随时与家长保持联系,杜绝学生的不良情况的发生,尤其是违法乱纪现象的出现。加大与社会的互动,发挥社会教育的延伸作用,重视社会力量在教育合力中起到的作用。
4、结语
伴随着德育信息化理念的确立及其在实践中的具体展开,大众已经充分意识到德育信息化不再只是一个技术工具,它在给德育带来崭新的教学形态和学习方式的同时,还必然会在更深层次上触动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和教育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和更新。因此,要更加透彻地把握信息化的精神实质,思考未来德育的发展,大力推进德育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