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护患沟通中,为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护士应掌握沟通的主动权,积极引导患者将有关自身健康的信息传递给护士;要通过沟通了解患者的真实感受,更要通过沟通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护士在沟通中应充分尊重患者,以真诚、热情、友好的态度赢得患者的接纳和信任,才可能使沟通深入进行,有效地实现沟通的目的。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如果不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不考虑患者及其家属的感受,以自我为中心地使用命令式或刺激性语言,会对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以第一印象搭建信任的平台
第一印象给人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首因效应”,它将影响今后有效沟通的成败。信任是护患之间沟通的基础,第一印象是真诚的、愉悦的,对以后交往沟通会比较顺畅。在第一印象形成过程中,双方感受最明显的就是情绪效应的影响,而情绪效应体现在双方的喜怒哀乐上。因此,护士在与患者沟通交流过程中,必须注意自己的仪表、举止、言谈等表达方式,只有举止端庄、轻声细语、和蔼可亲,才能给患者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为今后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体现个性化沟通,善用沟通艺术与沟通技巧
人是有个体差异的,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也应因人而异,对不同性格患者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即个性化沟通。研究表明:不同的疾病、不同的职业、不同年龄的患者对待问题的看法与处理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临床上患者的职业、年龄、性别、性格、文化程度不同时,而对医学专业知识的了解程度也不同,护士应该针对不同的患者选择合适的交流方式,如果使用太多的专业术语或方言,常常会导致患者听不懂,造成沟通障碍。在分析病情,评价治疗效果时,不能使用“没事”、“可能吧”、“不一定”等模棱两可不负责任的话,这容易造成患者误解或断章取义,从而影响沟通效果。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由于不了解疾病,情绪通常显得焦虑不安,如果护士因工作紧张、繁忙、工作量大而急于求成,一次性把有关问题全部告知患者,而不考虑患者的感受和接受能力,不考虑方法、技巧等,很容易产生沟通障碍,导致患者的误解或者不满。过大的信息量很容易给患者造成心理压力,致使患者难以接受。所以护士在做健康教育时也要因人施教,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体现个性化服务,才能很好地实现有效沟通的目的。良好的沟通还能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促进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降低患者的投诉率,同时提高患者满意度。如果护士注重沟通技巧,在治疗护理活动中能有效与患者沟通交流,才能构建良好和谐的护患关系,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重燃患者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促进患者的身心恢复。
善于运用护患沟通的方式
1975年,Cassee指出有效沟通应该具备以下特点:护患之间进行了开放式的沟通,病人被告知了诊断和治疗,而且鼓励病人表达了他们的焦虑和情感。有效的沟通包括两种形式:指导性沟通(instental eommuni.catinn)和情感性沟通(affective communication)。指导性沟通主要用于向病人告知有关疾病和治疗的信息以及提供与病人身心有关的医疗和护理。即信息交换和提供操作性或者干预性的治疗和护理。情感性沟通主要是指以信任关系为基础的沟通,以促进指导性。也指在护理活动中没有特定功能的社交性的交谈。而实际上,情感性沟通在执行护理操作过程中并不是必需的,这种沟通行为很大意义上能够促进护患之间的和谐,使语言交流更顺畅,沟通氛围更融洽,效果更好。
护士要善于在不同情况下恰当地采用合理的沟通形式与患者进行沟通,以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预防护患双方的不良情绪对沟通产生的不良影响,有的医院护理人员配置不足,护士超负荷工作。
长此以往,使护士身心疲惫,产生厌倦、烦躁的情绪,易引起护理人员的情绪波动,对工作会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加强个人的心理素质培养,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对护理人员来说尤显重要。在与患者交流过程中,护理人员如果发现自己有过激情绪时,可以做几次深呼吸,用愉快的心理暗示自己,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在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之后,再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由于患者缺乏医学专业知识,一旦其心理期望值没有达到,很容易引起情绪波动或产生过激行为,并把焦虑、愤怒的情绪发泄到与他们直接接触的护士身上,遇到这种情况时,护士要理智的对待,避免与患者及其家属产生正面的冲突,等患者及其家属情绪稳定之后,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疏导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以利于其疾病的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