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论文范文

农村振兴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系探究论文

16 阅读4 页
论文助手微信号: bylw8com 论文客服QQ:3346581880

  (二)农村发展不充分

  近年来,中国农村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6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了1.2万元,较之2012年年均增长了8%;全国农村承包地流转点击4.79亿亩,比2012年增加2亿多亩;中高端农产品11.9万个,比2012年增长了30%.[3]

  不容忽视的是,在许多农村,从产业角度来看,农产品的供给质量不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不强,农民增收后劲乏力,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弱;从基本条件来看,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生活条件落后,农村传统文化逐渐消失.这些问题,导致我国传统村落正在走向总结.

  (三)农业现代化与农村整体发展不同步

  农业现代化主要指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先进的现代农业的过程.近年来,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带动下,"以工促农"作用明显,多数农村的现代农业生产已成规模,基本摆脱了过去人力耕作的局面,但从农村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农业的现代化并没有形成全面带动作用,无论是村落的整体发展水平还是农民自身的现代化与经济社会现代化的标准相比,差距依然很大.

  美国社会学家阿列克斯·英克尔斯(AlexInkeles)认为,以往的现代化研究往往只注意了经济的发展,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观点,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人是一个基本的因素,只有人的现代化与经济政治现代化发展相适应,这样的国家才能称之为现代化国家.[4]从这一观点可以看出,农业的现代化仅仅说明了经济的发展,而农民和农村整体发展在没有实现现代化之前,农村的现代化之路仍旧任重而道远.

  (四)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主张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实际上是在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了农村的现代化,在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在这一战略的具体实施中,要通过不断完善现有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在深化土地改革制度的同时,完善土地承包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明确土地的承包关系,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同时要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从制度设计、管理体制、队伍建设等方面综合推进农村的振兴.

  二、新型城镇化战略中的乡村关怀

  (一)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关注

  农业转移人口,是指农业人口向农业内部各系统的转移或向农业系统外的其他部门或行业转移.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城市资源过少以及严格的二元户籍制度的现状导致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长期以来,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过多强调农业人口走向城市以便实现其城市化和现代化,但在政策的扶持方面却做的不够.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向前推动,截至2016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7.4%,而获得城镇户籍的人口仍不到40%[5],城市中,有超过两亿的`农业人口因为没有户籍而无法享受城市的社会保障、教育和住房政策,再加上这部分人学历层次不高,缺乏相应的培训,在就业方面不占优势.

  针对这些问题,新型城镇化从核心问题入手,遵循立足国情、因地制宜的原则,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城镇化重物轻人的思维,在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重点关注农业转移人口的生存、生活、生计问题,着力提升其能力素质,提高其平等参与、平等发展能力.

  (二)对农业现代化的关注

  农业现代化最直接的特征就是规模农业的大发展,而规模农业事实上是与城镇化进程相伴而行的.

  传统城镇化主要强调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据统计,2013年,中国进城务工人员已经突破2.4亿[6],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出现了严重的短缺,再加上农业生产成本逐渐上升,粮食价格低价位徘徊,直接导致农业经济直线下滑,耕地撂荒.这种现象开始呈现普遍化,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农村人口的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这一任务迫切需要通过强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进而缩小城乡差距来完成.新型城镇化的"潜台词"是缩小农民和市民之间的差距,平衡二者的关系.所以,国家在推动新型城镇化时,一方面强调要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和社会保障,另一方面又强调必须同时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这样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达到缩小城乡差距的目的.概言之,新型城镇化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农村经济与城市发展协调一致的基础上的,因此,对农业现代化就有必然的要求.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