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财务管理
13 页 客服微信号: bylw8com 客服 QQ: 3346581880

浅谈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精选7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内部审计风险控制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浅谈内部审计风险控制 篇1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企业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高。如何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审计风险也成为企业当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从内部审计风险的概念及其特征入手,分析了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并根据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提出了相应控制内部审计风险的方法。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控制

  近年来,社会对审计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其中既有国家审计署高质量的审计成果在社会上形成的“审计风暴”,也有美国安然、世通等公司财务丑闻曝露,安达信等世界著名的会计公司由于失去诚信,给社会审计机构带来严重的信任危机。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全社会法律法制意识不断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各部门、企业、事业、社会团体对内部审计越来越重视,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企业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变性,使内部审计的对象和内容也日益复杂,一些敏感事项涉及人事关系复杂,舞弊手段隐蔽,内审人员取证难度较大,从而面临审计风险。另一方面,内部审计的内容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发展为经济责任审计、经营管理审计、绩效审计、投资审计等,这对内部审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作出正确结论的难度也就越大,审计风险也就不可避免的存在。

  1.内部审计风险的概念及特征

  1.1内部审计风险的概念

  我国《内部审计准则》指出:“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将其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美国《审计准则说明》第47号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

  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记录被审计单位及其经济活动的财务会计报表审计后,对存在的重大错报、漏报等问题未能及时发现,且发表了不正确或不恰当的审计意见或结论的可能性。也可以说是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或人员对具有重要影响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

  1.2内部审计风险的特征

  1.2.1不可避免性

  内部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无论审计人员如何努力,审计风险绝不会控制到零的程度。虽然审计风险不一定都会产生灾难性后果,或对审计人员构成实质性的损失,但导致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审计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和减少损失是可以实现的。

  1.2.2广泛性

  审计风险存在于所有审计项目和整个审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会导致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出现偏差,形成审计风险。

  1.2.3隐蔽性

  审计风险是一种可能的风险,在实际工作中,尽管审计人员可能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只要没有造成不良后果和损失,风险尚停留在潜在阶段,还不能称之为实在意义上的风险。因此,它存在一个显化的过程,只有当审计人员被追究失误责任并承担风险损失时,才表现为实在性。

  1.2.4可测可控性

  虽然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且贯穿于所有审计项目和整个审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一旦发生将给审计组织和人员造成有形和无形的名誉及经济损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审计人员在审计风险面前无能为力,它是可以被测试和控制的。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对内控制度强弱的测试,运用专业技能和丰富经验,并采取相应的审计程序、方法,将风险降至低点。

  2.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2.1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客观原因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5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