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元件1、元件2的编辑窗口与最终的场景中,三者在时间轴中的始末帧数要一致,比如,均为从第1帧开始,第50帧结束。
4、在最终的场景中,图层1为图片,图层2为元件2,且为遮罩层。两者均为:第1帧为关键帧,第50帧为普通帧。在第1帧,图片的位置不变,元件2应调整到位于图片被遮罩部分内侧的最左边、垂直方向的适当位,使得形状变化并运动的过程始终位于预想的图片被遮罩部分里面。
掌握了以上要领后,在做之前就要先计算,然后再做,就可以一次成功。
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京大学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16字教学改革方针,即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专业教育,并于2001年正式开始实施“元培计划”。当前已有多所高校实行了大类招生,大类招生培养渐成趋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开始在2011级182名学生进行大类招生培养,于2012年10月至12月进行了第一次大类分流,一志愿分流率为82.12%。此后,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于2013年12月对2012级同学大类专业分流,分流率达到了95%。三年来,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在公共管理大类人才培养过程和目标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系统总结。
一、探索公共管理大类人才培养过程要求创新实践
通过努力探索,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创新过程的每一环节,都提出了明确的培养过程要求,即“三课(课程、课堂、课业)”培养要求。
(一)完善学院课程组建设,逐步搭建公共管理课程群
课程建设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对建构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都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学院发展实际,经2013年12月13日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通过,自2013年12月16日起全院范围内正式启动课程组建设工作。为此,学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大类培养基础课课程建设的资助及管理办法,2013年关于加强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重点课程建设的意见,经全院公开报名、自主协商和演讲竞聘,2011年1月7日确定学院103门课程,含双语课,课程代码不同但名称相同的课程合并统的课程组建设清单,其中公共管理大类课9门,专业重点课15门、专业特色课79门,随后,学院先后完成了12 1门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的撰写工作,并要求通过分类、分层、分级管理,依据课程组组长岗位职责,通过教材、教案、教法、师生互动、案例分析等环节,完善每一门课程组的建设过程和推进机制,在全院范围内互通有无,以公共管理学科为基础逐步搭建学院课程群。
(二)建立课堂教学效果交流机制,逐步提升教学水平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培养的中心环节。在课程组建设推进的同时,学院拟紧紧抓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一工作重心,逐步提升教学质量。
1.沟通学院各系,筛选具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整理个人教学效果体会,准备交流。
2.拟定于每年4月召开学院人才培养及课堂教学效果会,进行教学经验效果交流。
3.建立课堂教学效果定期检查考核机制。拟经学院教指委通过,建立定期、定人、定系随机听课制度。
4.定期开展院、系两级校外名师交流活动,拟请教学名师进行不范教学和教学效果经验交流;定期开展院、系两级学院课题教学效果反馈活动,根据学生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完善。
(三)建立课业检查考核机制,逐步提高学习质量
针对国内外以慕课、翻转课堂等为代表的国内外教育方式深刻变化、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学现实情况,学院拟逐步建立每一门课程的课业检查和考核机制,加强过程管理,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效果。
1.要求学生完成课堂笔记。拟经学院教指委通过,要求学生准备课程学习本,根据任课教师的安排记录课堂教学内容。
2.要求任课教师及时检查课堂笔记,并作为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予以打分。
3.要求各系定期检查该系课程修读同学的课堂笔记并整理汇报。
二、探索公共管理大类人才培养系统目标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