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1.1 培养能够熟练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的应用型与知识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方向。进入21世纪, 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注入了推动力,用人单位的价值取向表现为越来越偏重人才的适应性和实际工作能力,更需要有一定专业知识、动手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在生产企业中对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表现出更为强烈的需求。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也逐渐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从而高等教育体系分化出学术性高等教育和应用性高等教育两大类, 两类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差异成为客观存在, 培养本科层次应用性人才的应用性本科教育成为应用性高等教育主体组成部分, 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乃至今后普及化阶段的发展重点。
1.2“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前提。社会经济对应用性本科人才的需求是通过应用性本科教育实现的, 因此高等教育必须在类型、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上进行调整, 培养大批能运用现有知识和现代技术去解决生产一线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为了实现上述的培养目标,其中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就是建设一支具有“双师型”素质的师资队伍。特别是对实践性要求较强的计算机专业,对教师的“双师型”素质能力要求就更高。这样,才能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而“双师型”素质教师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良好的行业职业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应用能力,既能从事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又能从事学生实践教学指导,能进行科学研究和课程开发建设,并且能将行业职业知识、能力和态度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因此,“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张显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特色、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2、国内“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普遍存在的弊端。
目前,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具体如下:
2.1 教师结构不合理,实践技能弱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一大批熟悉技术业务和专业知识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既要具备教育与知识的基本素质,同时也应是实际工作的专家。但目前,我国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校,其中,教师缺乏专业实践锻炼和专业实践能力的问题表现得相当严重。究其原因:以计算机专业为例,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队伍基本上来源于教学型、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和高校应届毕业生, 这些教师的知识结构基本上是学科性的,优点是理论功底扎实, 但缺点是大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因为在教学型或研究型大学中,讲理论课的计算机专业的老师是不上实验课的,实验课由其它老师上,这就导致这些只教理论课的教师缺少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岗位的实践技能。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他们在学校学习,也更注重理论课,而忽视实践课,所以这些教师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很好地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需要,不能完全胜任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和实验工作。即其实践教学能力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2.2 评价认定制度缺失第一,“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证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各省市政府、各学校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认识和标准并不统一,也没有制定得力的措施来鼓励和支持打造“双师型”师资。资格认证制度的缺失使得“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难以完善化和规范化。第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模式和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第三,目前应用型院校缺少对“双师型”教师的评价制度。其评价仍然没有摆脱普通本科教育的评价模式。仍只注重课堂教学质量及学生、同行和院系两级督导对教师的评价;注重教师学术成果,轻视实践能力和工作效果。这直接导致教师片面追求学历的提高和职称的提升,忽视实践能力的提高。评价制度的缺失,政策导向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第四,受工资福利待遇等限制,教师稳定性差,流动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