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互通式立交的出口为有转驶出且放在构造物之前对行车安全较为有利。要避免一条道路一系列互通式立交的出口为右转驶出且在构造物之前,却突然出现一个其出口在构造物之后,更差的是出口变成左转驶出,极易形成安全隐患。
③采用右出右进式匝道,对行车最为安全。要避免一连串立交的匝道都是从右侧驶出和在右侧汇入,却突然夹杂一个立交,其匝道是从左侧驶出或从左侧汇入,这种布置对行车极为不利。
④一条路线上立交的出口应相似,包括端部的楔形端设计、标志的设计和标线的施划都应相似。
(3)立交间距交通安全的影响
高速公路的安全性能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立交的间距。立交间距大的高速公路事故会小一些。立交间距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其所在区域道路网的交通需求,合理的立交间距应能均匀地分散交通。如果立交间距太大,则从使用者的角度考虑,不能满足交通要求,且不能充分发挥道路的潜在功能。反之,间距过密,不仅降低通行能力和行车速度,而且会导致交通运行困难,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最小立交间距的值可参照我国《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中的规定。
(4)匝道曲线半径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匝道曲线半径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分为圆曲线半径和竖曲线半径等两种情形。 公路立交匝道圆曲线是匝道一种比较常用的线形,它可以调整路线前进方向,以适应地形的变化,从而形成一条连续畅通的道路。匝道圆曲线半径越小,越不利于行车,即越容易发生危险。匝道圆曲线最小半径值可参照我国《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公路立交匝道竖曲线主要是为了实现变坡点处坡度的变化的过渡曲线,包括凸曲线与凹曲线两种。匝道竖曲线半径的大小,将直接影响过渡效果的好坏,进而影响行车安全。匝道竖曲线半径需满足技术上要求,其最小凹曲线和凸曲线的半径值可参照我国《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5)匝道纵坡度及坡长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匝道纵坡度及坡长对交通安全的影响非常大,尤其当坡度比较大时,事故率明显增大,往往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汽车在匝道中行驶,应设置足够的纵坡和坡长,否则容易造成汽车驶离匝道,向一侧滑移或者造成货物散落或汽车重心偏移,危及行车安全[9]。因此,匝道的纵坡度及坡长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7.驾驶心理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驾驶心理通过影响驾驶员的行为,间接地对交通安全产生影响,其中知觉、注意、态度、驾驶疲劳等是影响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交通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很广,是一门对道路使用者的心理、行为以及交通事故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学科,主要目的是实现安全、便捷、舒适的交通运输。交通心理学的研究涉及多个人群,包括驾驶人、行人等,而驾驶心理学则是对其中的驾驶人心理和行为进行探讨。驾驶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解释驾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分析影响交通事故的因素,进而矫正驾驶人的不当驾驶行为,预防和控制交通事故,提高驾驶安全。驾驶心理与驾驶行为密切相关,而不当驾驶行为是导致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大约80%的汽车事故与驾驶人的不当驾驶行为有关[10]。
通过研究驾驶人的心理,了解其心理过程和心理规律,有助于改善其驾驶行为,进而提高交通安全。因驾驶人的行为引起的交通事故占所有交通事故的70%以上,而驾驶人的行为则是由其驾驶心理所决定的。驾驶心理的各个过程对于交通事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驾驶人的知觉、注意、情绪、态度等,而某些心理特征对驾驶安全的影响仍然处于研究和探索中,如人格、气质等。在把握驾驶人的行为的心理机制的基础上,可以制定有效的手段来进行干预和引导,从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目前的研究表明,通过安全教育和加强执法,改变驾驶人的态度,是改善交通安全的有效手段之一。从驾驶心理的角度出发,有多种途径可以减少驾驶人不当驾驶行为,提高交通安全。首先,要完善驾驶人的培训过程,可以通过对驾驶人进行适应性检查,发现驾驶人潜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对这些驾驶人进行培训。其次,需要进一步加强驾驶人安全教育。通过有效的安全教育,可以提高驾驶人对风险的认知,形成良好的驾驶习惯。同时,应该实行全过程的安全教育,如在驾驶人更换驾照时,也要进行再一轮的教育。再次,需要严格法规、加强执法。严格的执法手段和较大的处罚力度,可以明显的改变驾驶人的驾驶态度,减少其侥幸心理,改善道路交通安全。在执法形式上,由于违法告知时间较晚、告知手段不完善等原因,非现场执法的效果不如现场执法,现场执法的警示作用和教育意义更为明显。我国目前对驾驶心理的研究仍然较少,主要仍集中在驾驶人的知觉、驾驶疲劳、酒后驾驶等传统的交通心理学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在驾驶心理研究方面的硬件设施已经十分完善,但是对于相关实验的设计、结果的分析和内在问题的挖掘方面,还需要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