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课后布置作业,课后向学生提供一定的内科护理教学案例,让学生独立、有序地完成案例中的能力强化训练题,不仅能使学生理解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培养能力,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迁移,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地进行反馈或个别辅导。
(3)加强教师培训学习,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定期培训,并互相交流,分享经验;学习正确处理课程整合案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各样问题;教师要定期更新案例,使案例教学跟上临床发展的要求;课时安排上兼顾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使教师能准确把握学生所关注的焦点,使学生能迅速产生对案例的关注,从而积极参与对案例的深入分析,更深刻地理解案例所反映的问题和所必需的思维方法,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真正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总之,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尝试案例教学法,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宗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处于积极参与状态,有效地引导学生综合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临床问题,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思维方式,缩短教学与临床的距离,对于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学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1.课前准备阶段:为教学找到适当定位
(1)课程分析
内科护理学是一门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它开设于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是以前期学习过的生理、病理、解剖、药理、免疫等为基础的一门综合学科,并且和平行学习的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外科护理等学科有所交集。由于它内容多、涉及范围广的特点,一直被学生认为是一根“难啃的骨头”。内科护理学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学科,需要动手操作的技能较少,侧重于培养侦探一样思维能力,能跟随病人千变万化的症状和体征,抽丝剥茧地发现问题的实质,并解决问题。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用填鸭式的方式告诉学生各种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学生学会了。但是遇到实际问题,还是不会解决。因为在临床的实际工作中,没有人会告诉她们现在的问题是什么,需要她们自己发现问题,而这些能力是她们欠缺的。因此,我认为在教学改革中就应该更多注重这些方面。
(2)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既有护校毕业的中专学生,又有高中毕业的学生。前者仅接受过中专教育,人文知识基础较差,但是她们在中专阶段曾系统地学习过《内科护理学》,又有临床实习经历,进入高职教育阶段后对该课程的要求有所不同,大学生希望《内科护理学》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在结合临床教学的同时还要有助于提高应试能力及运用理论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她们容易将现任授课教师与曾任授课教师进行比较,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及知识水平要求较高。后者接受过高中教育但没有接触过临床专业课程,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不如前者,所以要求教学循序渐进。两者知识结构的不同给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2.课程教授阶段:在整体护理理念下以素质教
育为核心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传统内科护理教学主要采取“课堂讲授法”,主要按照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要点、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理措施、健康教育的顺序来讲解。这样既枯燥、呆板又抽象,学生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仅教学形式单一,而且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不重视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利,同时也无形中为学生今后适应竞争激烈的职业生涯带来障碍。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内科护理学教学的需要。在内科护理学的教学中,我做了一下尝试:
(1)案例分析法的应用
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病例作为案例,交给学生研究分析,培养学生的护理分析能力、形成护理诊断及解决相关护理问题的方法。这是一种基础学习方法,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担。通过案例分析和研究达到毕业后能尽快适应护理工作的目的。这种方法很好地体现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宗旨,让学生参与到内科护理学的教学中来,缩短了教学和临床的距离。在案例分析法中,我常用到的方法有两种:
1)典型案例导入新课,通过分析教材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在讲授“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护理”章节中,利用3-5分钟时间描述1-3位患者在接触不同致敏原后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咳嗽等症状,继而导入支气管哮喘患者护理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相关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治疗要点及护理措施等内容。通过讲解不同临床表现让学生更立体地了解常见致敏原、哮喘临床表现的几种形式,这种学习方法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真实、具体。学生怀着探究的目的去听教师的讲解,听课更认真。通过课后提问表明,学生对该章节的掌握比以往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