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文化能力。对于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训可以从文化冲撞开始,目的是让受训者通过经受心理和情感上的震荡,对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文化冲突有一个强烈的感性认识。除了通过讲座,还可以借助现代技术互联网或者看录像,观察并分析实际案例来吸取经验,避免跨文化交际的误区。此外,角色扮演、戏剧表演和辩论更能够调动受训者的积极性并使其亲身体会到跨文化交际的经历,还能够进行反思或相互之间分享这种经历。一些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可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这些准教师到外国人家中做客,或者到外企实习,以便提高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除此以外,着手培养英语专业的学生把语言放在人类特别是文化这一系统中进行研究的科研能力,因为这些研究能够更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语言系统本身的研究,而不是单纯地理解语言系统内在的规律,同时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语言教学实践。
总而言之,师范院校的任务是为了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教学能力。因此,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就可以以这三个方面为标准来展开。语言能力是最基础的部分,教学能力更是不可缺少,它是师范教育的重点,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这个时代一名优秀的外语教师所必备的品质之一,这三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我国学者戴炜栋认为师资培训(或者说教师发展)是构建一条龙体系的重要环节,是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师范院校对于准教师的培养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如何培养他们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如何使他们掌握有效合理的教学模式,等等,这些问题还值得进一步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学 工科大学
论文摘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过给学生适时适量介绍英美国家文化、英语众多变体文化及合理处置本土与异域文化的关系,引起非英语专业工科学生对跨文化意识的注意,帮助学生在以英语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中正确使用语言,从容应对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是从英文的“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即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以前,这主要是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所关心、研究的问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更随网络的诞生,人类生活的距离变得越来越小,中国的崛起吸引了全球的眼光,这一切使得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跨文化交际也成为我们时代的一个突出特征。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广义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语言是文化的一个载体,承载着文化的丰富内涵,是传承文化和传播文化最重要工具,语言也是一个社会群体标记,体现语言使用者的民族文化特性。是语言创造了文化,而文化也影响语言和语言的使用,丰富语言的表达方式。
文化具有鲜明的的民族特征,不同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差异,这些差异有宗教、哲学、道德方面的表现,更有世界观和价值观上的表现。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上的差异,这就是语言的文化特性。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内敛,追求中庸,受到称赞和表彰,必有一番自谦之词或归功于集体,而西方文化中,人们推崇个人至上,追求自由主义,受到赞美和称赞,总是用“Thankyou”坦然承受。在中文词汇中,凡涉及“猪”和“狗”的,多数用于贬义,因而有“狗仗人势”、“猪狗不如”的贬义词,而西方文化中,猪是聪明、文雅的象征,狗有忠诚、勇敢的特性,“dog”极少用于贬义,也不会有“stupidpig”的词汇。在英语中,常用狗来比喻普通人的生活和行为,习语“aluckydog”(幸运儿)、“topdog”(重要的人)、“myolddog”(我的老朋友)、“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Everydoghashisday”(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时候)等等。这里举的例证并不证明不同文化的孰优孰劣,只是说明语言的文化特性。在当今时代,随着文化交流的加强,不同文化会相互渗透与融合,形成了大量的外来语词汇和局部族群的语言变体,如黑人英语(BlackEnglish)、墨西哥英语(ChicagoEnglish)和亚洲美国英语(Asian-Americandialects)等,这些也都说明语言的文化特性。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使用一定要遵循文化的特性,否则对方可能不了解你要表达的意思,甚至会因误解而产生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