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笔者设计了“三段五环节”的教学过程。在课前准备阶段,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选出组长,便于督导。发放自学导案,引导学生有侧重点地进行复习和预习。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结合网络资源、信息平台等方式,完成自学导案,便于课堂教学的实施。
在课堂实施阶段,笔者设计了以下五步核心教学环节,共计45分钟。
环节一,案例导入:通过引入一则“血栓形成引起栓塞而导致病人死亡”的病例,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复习回顾上节课“血栓形成”的相关内容,并通过对血栓结局的延伸,层层设疑,激起学生求知欲,点题导入新课。
环节二,探索新知:在本环节中,结合信息化教学手段,通过三组动画、两则口诀、一个视频,优化教学,启发、引导学生直观认识、主动分析,有效地突出重点,轻松地突破难点。第一组动画运用在“栓塞的概念”这一教学重点中,通过动画,将抽象的概念直观、生动、具体地展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栓子的来源及栓塞部位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在此运用第二组动画,学生在导学复习的基础上,分析归纳知识点,再结合表格的总结、口诀的提炼,在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基础上,突破重、难点。在讲解“栓塞的后果”这一教学重点时,以最常见的血栓栓塞为例,将一段视频与一组动画结合,先整体再局部地展示,学生直观地对比分析,加深了记忆,有效地突出了重点。及时地巩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在知识点之间穿插练习,既是对上一知识点的巩固,又可引导学生探究下一个知识点。在本环节的最后,再通过一则口诀,精简提炼重点内容,例如口诀前两句“不溶血液异常物,随血运行血管阻”,就是对栓塞概念的提炼,让学生轻松掌握重点的同时,将所学知识整体化、系统化。
环节三,案例解析:待新课内容讲解完毕后,教师带领学生回顾课前病例,在原有问题的基础上,结合临床护理工作对病例提出延伸问题,因为学生将来要进入临床从事护理工作,这样设计问题,既可以有效地实现基础与临床知识的衔接与过渡,又增强了学生对栓塞病人的防护意识。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生在结合所学知识、自学导案整理资料进行分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深入学生,注重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归纳。之后,各组分享讨论结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最后,教师再进一步点评和总结,对学生予以认可和鼓励,点燃学生自信心,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环节四,巩固强化: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重点知识,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便于教学反馈。并借助板书进行针对性的归纳总结,再次强化知识点。
环节五,课后延伸:以“护理小链接”的形式,结合护理工作中的输液排气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课后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完成思考。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再次与临床护理工作接轨,实现技能、情感与价值观的提升。笔者还将本节微课共享给学生,便于学生随时学习与巩固。最后通过课后反馈阶段,在课下由学生完成学习评价表,达到查漏补缺、学有所获的目的。
五、教学反思课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关键。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课前导学、课中探究、课后延伸等环节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合理利用信息化技术,将口诀、动画、视频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客观的内容直观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优化了教学。在问题设计方面,与临床护理知识、技能有效地接轨,为学生日后更好地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基础。通过本课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但因存在个体差异,个别学生在专业知识运用方面能力有所欠缺,笔者会多加关注和引导。本节课中笔者将微课应用于课后便于学生巩固学习,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会尝试翻转课堂,将微课教学应用于课前,以便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说课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既有效地帮助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也有效地促进了病理学教学的进行②。说课要求教师对课堂有整体的把握,对课程有整体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同专业教师之间的相互探讨,可以帮助教师形成清晰的思路,进行精心的设计,从而更好地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