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医学
3 页 客服微信号: bylw8com 客服 QQ: 3346581880

  1.4整合人文医学

  仅从生物学角度来考虑健康和疾病,有很大局限性,人们遂提出了“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医学模式。医学不再是冷冰冰的科学,“医者父母心”,“有时能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心血管疾病多为慢性疾病,相当比例的患者合并焦虑抑郁,在临床诊断治疗之外还需要心理疏导,所以近年有学者提出了“双心医学”。多数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长期的治疗和随访,这一过程充满了人文关爱。我们自2006年3月开始建立了冠心病PCI术后随访门诊,后续逐步建立了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心脏起搏器、高血压亚专业随访门诊,由临床医生、专职护师床药剂师、健康管理人员等共同参与和管理。定期进行病情复查、电话随访,进行健康教育讲座,发放科普手册,显著提高了患者的信任度和治疗依从性。

  2、专科发展需要整合

  2.1内外科联合,打造专业团队

  胡大一教授数年前提出心脏中心模式,2010年ESC'/FACTS提出“心脏团队(Heart team)"概念,2011年ACC/AHA颁布PCI和CABCI新版指南均建议临床医生遵循“心脏专家组”意见,对每例无保护左主干或“复杂性”冠心病患者制定血运重建策略。这些理念构建了崭新的心血管疾病诊治模式。国内部分医院建立了“心脏中心”,整合心血管内、外科资源,成效良好。而由介入医生、临床医生、外科医生、影像科医生等组建“心脏团队”,则能够为患者制定最优化的诊疗策略,体现了学科整合的强大优势。一些大的心脏中心还建立了“一站式”完成高危复杂心血管手术的“杂交手术室”,把一些原本需要在不同手术室、分期才能完成的重大手术,合并在一个手术室里,借助全新的复合式手术设施联合完成。杂交手术室适用于高危心脏大血管疾病、复杂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以及心瓣膜病、血管外科疾病的内外科联合治疗。

  2.2亚专业和相关专业需要整合

  随着学科的细化,现今心血管病学已经分支到四级学科,比如心内科分为冠心病介入、心律失常介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血管危重症、心血管影像学等亚专业。各个亚专业之间有非常紧密的关联,在心血管疾病防控的每一环节,尤其是二级预防阶段,各亚专业组应环环相扣共同应对。

  2.3人才需要整合培养

  近年医学专科的过度细化,造成一部分医生在快速成长过程中缺失了通科培训和人文培养,这样的“拔苗助长”使得他们虽然掌握了一些技术或技艺,但是对患者整体状态的诊断鉴别和综合处理能力低下。心血管介入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使有一小部分“速成”的介入医生沦为“手术匠”。近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大力推行的心血管专科医师考核制度和心血管介入资格考核制度,正是为了规范化培养“一专多能”、基本功过硬的医学人才。

  3、技术发展需要形成整合体系

  3.1心肌梗死的救治需要优化整合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患者的救治模式一直是本学科关注的焦点,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的不恰当延迟是影响有效治疗的关键“瓶颈”。近年来欧美国家对STEMI治疗模式的积极探索,反映了学科的整合趋势。中国有必要建立区域性的STEMI救治系统(包括院前急救、协调未开展和已开展急诊PC'I的医院),和畅通的院前和院内处理流程。急诊PC'I的开展应规范化,使STE—MI患者得到最有效、最安全的治疗。

  3. 2整合不同地域的数据

  中国需要推进注册研究,整合不同地域的数据,建立中国人群的心血管疾病数据库。中国的心血管疾病治疗指南应更多地基于中国人群自己的统计数据。大数据的收集、质控和管理需要专业化的团队。正如ESC'主席Komajda教授所说,“对心血管病学而言,注册研究无比重要。心血管医生正在反思自己的工作,越来越重视评价自己的医疗行为。”我们的心血管疾病数据库应包括:①影响国民健康的重大疾病的注册研究(如心力衰竭、冠心病、心房颤动、高血压等);②评价介入或影像新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如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经皮主动脉瓣瓣膜置换);③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的调查等。这些注册研究对中国心血管病学的临床实践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5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