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哲学毕业论文
5 页 客服微信号: bylw8com 客服 QQ: 3346581880

  由于天人相分,西方哲学从此就衍生出一系列的二元并立—心物并立、人神并立、主体与客体并立、神权与人权并立、自然观与人生观并立,理性与非理性并立、事实与价值并立、自由与必然并立,等等。正是在西方哲学的这么多二元并立的基础上,恩格斯总结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在这样的二元格局中,不同背景的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各有侧重,甚至走到极端,因而形成西方哲学史上的派别对立。如中世纪的唯名论与唯实论对立,近代的经验论和唯理论对立,现代的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对立。作为这样的二元格局的反映,在西方学者自身的思想中,往往出现我们中国人很难理解的明显的矛盾,如古代有些宗教职业者能提出先进的自然科学的见解,现代许多在自然上笃信唯物主义的科学家(包括不少科学的巨人)在社会历史领域却保持唯心主义的观点。也由于这二元并立不能协调,作为其中一个原因,导致目前西方的生态危机,资源枯竭等等。

  西方哲学的重点则不同,由于天人相分,就要分别研究自然本体和人的认识。在古代,本体论为主干,到近代,认识论为中心。因为人的认识是向外探索,大自然无限广大,无穷发展,最终不可尽知。这就需要幻想出一个居住在彼岸世界的最高的上帝作为世界的本原、认识的绝对依据,一切变化的第一因、一切运动的第一推动力。因此,宗教神学一直在西方有着广大的市场。西方哲学也研究人。什么是人?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政治的动物,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人是文化的动物,不一而足。总之,要揭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这跟中国哲学对人的理解是不同的。

  和中国哲学相反,西方哲学由于天人相分,所以与诗分离。柏拉图把诗人逐出哲学之外。最早的希腊哲学家都不是文学家,而是自然科学家。如泰勒斯善于观测天文,毕达哥拉斯是著名数学家,恩培多克勒是希腊医学的始祖。这个传统一直保持下来。近代、现代的西方大哲学家,大多数同时又是大科学家,如培根、洛克、笛卡尔、莱布尼茨、康德、罗素等。

  中西方哲学内容的不同,就决定了他们的哲学方法不同。中国哲学的方法是对整体的直

  觉、体验、领会。讲求顿悟、体验、修身、养性、践履。西方哲学论述间题则要求分门别类,注重逻辑分析。从某种前提(或是天赋的理性,或是感觉到的经验材料)出发,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思考,从已知推未知,得出确切的结论。西学的逻辑学比中国发达,很早就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总之,中西方哲学各具特色,自成一体。但是,总的说来,并无优劣之分,高下之别,可以相互借鉴,彼此补充,扬长避短,融汇贯通。

  三.中西方功利主义政治哲学的相异性

  虽然中西方功利主义政治哲学存在着诸多一致之处,但是毕竟二者是根植于不同的土壤。不同的政治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思考问题的方式,致使双方在保有一致的同时,又存在着彼此之间的理论距离。

  3.1实证与抽象———中西方功利主义政治哲学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功利主义政治哲学之所以存在着差异,除了受自身成长的特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之外,思维方式的差异也是其中的一条重要的原因。从总体来讲,中方坚持的是一条实证式的思维方式,而西方功利主义政治哲学则秉承的是抽象(即形而上学)的思维传统。

  对实证方法的运用,中国功利主义政治哲学最早是由墨家肇始的。在墨家的理论中,“兼相爱,交相利”的理论主旨就是来自于对实际“经验”的总结。墨家认为当时社会之所以动荡不安,主要源自于“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而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的社会现实。墨家认为要想实现天下太平,只有“兼相爱,交相利”,才能“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③]。

  先秦之后,这种实证式的思维方式,在宋代功利主义思想家身上也有所体现。如叶适提出“崇义以养利”的义利观。他认为“天地之初,皆夷狄也,相攘相杀,以力自雄,盖其常势,虽炎黄以道御之,不能止也。及尧舜以身为德,感化而化物,远近不变,功成治定,择贤退处,不为己有,而忠信礼让之俗成矣。夫先人后己,徙义远利,必出于心之自然而明于理之可悖”。这样,通过对一个野蛮时代的描述,叶适认为“利”与“义”并不是相互分离,而是存在着一定的一致性,“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尔”。[④]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5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