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4 页 客服微信号: bylw8com 客服 QQ: 3346581880

  比如在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的《牡丹亭》中,基本就是抒情诗的联缀,抒情的唱段很多,也很美。

  不是有“诗剧”之称嘛!而在其他的舞台效果方面,则充分运用了古代文学中我们提到的写意的特点,时间和空间的处理是要灵活得当,所谓“三五步,行经千里;面对面,如隔重山”、“四个龙套,千军万马;几下更锣,长夜即逝”等。

  很显然,这些诗意的抒情句子是文学中强调审美的一种模式,当然也是我们国家独有的文学之美。

  二、审美上,追求“神韵…意境”等独特的审美风尚。

  艺术风格在中国文学的样式是及其多样的,而且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审美追求。

  中国古代文学中体现出来的审美可以说是一种中和美,是一种含蓄美。

  这种美包含着三个方面即:“韵”、“味”、“气”。

  比如,《邺》《庸》《卫》:“美哉!渊乎!”《齐》:“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豳》:“美哉!荡乎!乐而不淫。

  ”我们从“泱泱乎”、“渊乎”、“广哉”、“荡乎”词语中可看出我国的先民们推崇崇高博大的美。

  这种美从先民初期开始一直影响了数千年的中国文学。

  所谓“中和”,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所以中国古代文学更多的是追求一种含蓄蕴籍的美。

  如《诗经·关雎》中所表现得那种中和和谐之美一样,“韵”、“味”、“气”就一起构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审美特征。

  “韵”,原指音乐诗歌的音调,后来干脆用到诗歌中,使诗歌音调和谐,富有节奏,并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说文解字》中的“韵”更多指音乐。

  到了魏晋时期。

  “韵”逐渐成为品评人物的一个标准,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绘画六法,第一点就是“气韵生动”,主要是把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能够在画中要表现出来。

  那么“韵”就又被拿来品评画。

  到了晚唐时期,文学家们就又开始用“韵”来评价文学。

  清代王士祯提倡“神韵”,这样王士祯的提倡加上一些人的会意,自然把“韵”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扩大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至于影响了诗坛近百年之久。

  我们说“韵”在文学中的作用是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的,,包括现代的人们。

  曹丕说:“文以气为主”,庄子说:“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

  刘勰《文心雕龙·体性》中说:“气以实志,志以定言。

  吐纳英华,莫非情性。

  ”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倡了“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这可以说是一种风格论的认识。

  方东树的说法是对一种创作论的认识。

  皎然在《诗式》中说:“诗有四不:气高而不怒,怒则失于风流:……诗有四深:气象氤氲,由深于体势:……”这可以是一种鉴赏论的对“气”的认识。

  我们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当然在创造的过程中,他们探索性地借助于“气”、“意”、“境”、“中和”“韵味”等等的审美范畴,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文学作品。

  这在中国都是独具特色的,正是有了这些独具的审美范畴,才使我国文学在世界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使我国文学独具特殊的地位和独有的魅力。

  以上可看到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特征。

  古代文学大专毕业论文篇2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

  摘 要: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历史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

  它与中国大历史、文化紧密相连,显示出特有的民族性、传承性、时代性的特征。

  它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同时有兼容了其他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学,构成蔚为大观的中国古代文学。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诗歌,还是散文、戏曲、小说都有着明显的可以追寻的历史。

  关键词:神话 唐代 玄学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5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