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论文范文
4 页 客服微信号: bylw8com 客服 QQ: 3346581880

  2.凝聚人心

  校园精神文化反映的是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反映着师生对精神文化的渴求,同时它又是师生共同奋斗的目标,正是这一目标,形成强大的感召力,将师生凝聚起来,激发一届又一届师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为大学精神的传承和创新不断开拓进取。

  3.规范行为

  校园文化的行为规范功能表现为校园文化对师生言行的规范约束作用。一方面以校风、教风、学风为主要内容的校园风貌,具有强大约束力,在无形中规范着师生的言行;另一方面优雅的校园设施、人文氛围昭示着师生须具备文明的举止,实现人、境和谐。以上两方面均是规范师生行为的“软约束”,它以师生内在的道德信念为前提。此外,对师生言行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就是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它明确规定师生应该遵守、践行的行为和禁止的行为,此被称为“硬约束”,它体现出对师生言行规范的强制性一面。“软约束”、“硬约束”相互配合,一张一弛,有效地规范着师生的言行。

  4.陶冶情操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悠久的校园建筑、先进的教学设施、丰富的图书资料等,无不承载着办学渊源,凝结着历代师生的智慧,展示着校园精神风貌。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校园活动,紧扣时代的主流文化等为师生营造出良好的群体心理氛围,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使他们体验到作为校园一员的自豪感,成为激发学生成长的无形动力。

  三、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和谐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对学生成长成才起着无声的、巨大的影响作用。但在实中,校园文化建设却存在种种不足,弱化了校园文化的教育功用。

  1.建设目的功利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以功利原则、公平原则为主要思想内涵的功利主义思潮对我国价值观影响日渐深入,功利主义思潮对高校办学的价值取向也带来了深刻影响,把是否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成果的重要指标。在这种价值驱动下,高校的办学宗旨在有意无意中发生了偏移。特别是在高校招生就业制度改革,打破铁饭碗,实行了大学生就业市场化,毕业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后,社会往往以各高校就业率的多少、就业层次的高低作为衡量该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就业率、就业层次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的生源状况,而生源状况又直接影响学校声誉,学校声誉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这样循环反复、环环相连,相互制约。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打上了深深的功利烙印,出现了功利倾向,形成文化建设围着市场转的现象。如有的高校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把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获取驾驶执照等证书考取和技能学习作为“创新学分”,成为评优评先的加分项目,使得文化建设成为技能培训的推手。市场需要什么,就培养具有什么样“文化”的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以各种职业竞技比赛为主,为此学校活动虽然花样百出,但万变不离其宗,大多以锻炼学生的各项职业技能为主,学生受益的广度、深度都有待改善。

  2.理论研究不足

  校园文化建设往往涉及学生处、团委、宣传部、后勤、基建等校内诸多部门,只有这些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建设合力。但在实现中,学校相关主管部门对校园文化建设缺少理论研究,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构成要素、建设主体、建设目的、建设内容等缺乏清楚认识,无法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系统来看。仅从狭义角度把校园文化建设理解为精神文化建设,把校园环境布局、建筑设施、景观设计等排除在文化建设之外,这使得物质文化建设不能恰到好处地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缺乏人文底蕴。此外相关部门各自为阵,从自身工作业绩角度考虑发号施令,使得行政命令重复、建设内容重复,建设水平难上档次。

  3.建设主体偏误

  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他们是校园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理应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但长期以来,校园文化建设应“建设什么”、“怎么建设”等问题却理所当然由相关行政部门负责,学生及学生团体、教师等都缺少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话语权,是被动的参与。从学生角度看仅仅是各类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的享有者、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开展校园文化竞赛或活动的“演员”、“道具”。而学校教育活动的另一主体——广大教师更是被排除在校园文化建设之外,不仅对文化建设没有话语权,文化活动也极少有机会参加。由于主体地位的缺失、话语权的丧失,学生往往缺乏参与积极性,只有少数活跃分子活跃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参与面极窄;对教师而言也逐渐养成失语习惯,退为只“教书”不“育人”,游离于校园文化建设之外。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5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