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建设内容缺乏个性
在高校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校园文化建设围绕高校办学特色应“建什么”、“怎么建”还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但为了能有更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各高校间相互考察、相互借鉴,在很大程度上出现雷同现象。如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一定要有“小桥流水”、“荷塘月色”等景观;在校训的制定上一定要在古籍中寻找出处。此外为更有效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文化的育人功能,各高校往往热衷于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竞赛,同时也为更高一级的竞赛选拔种子选手,并把竞赛结果做量化为具体分数,作为考评依据。这两种情况造成了校园文化建设忽略了自身的办学历史、办学特色,出现共性多、个性少的局面。[3]
5.精神文化建设趋弱
规范的制度文化对学生的言行有明确的规定,学生因什么而被表扬、获得奖励和荣誉,因什么而被批评和受到处分,都有彰循、奖罚分明。这对规范学生的学习纪律和行为习惯有强的激励作用和威慑力,建设效果明显。同时优美的校园建筑、精密的教学仪器设施、优雅文明的举止等都对学生都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吸引力,其教育效果也是显而易见。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建设成效也很容易量化,所以被重视。精神文化是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起着无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它还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精神支柱,离开精神内涵,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将失去其教育意义。但精神文化相对于其它文化而言,比较抽象,且建设周期长、建设效果内隐,成果难以量化,往往被忽略,由校园文化建设应然的首要地位退居为实然的次要地位。
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化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方式、价值判断、精神风貌等方面起着深远影响,优化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为大学生成长、成都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1.转变观念,明确建设目的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健康人格的成长、素质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当今社会文化发展趋于多元化,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影响的同时,也广泛地受到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等受到冲击,容易限入迷茫、困惑的境地,进而出现精神空虚,无所事是的现象。学生的成长急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丰富其的精神世界,健全其人格。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精神家园——校园文化,特别是以价值取向为核心的校园精神文化,应改变以“是否有利于办学效益”作为评判标准的功利倾向,重新审视在精神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明确建设目的,以“是否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是否有利于办学的社会声誉”作为衡量标准,加强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
2.加强理论学习、提升建设档次
意识决定行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主管部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理解程度,直接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和方向。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主管部门及其负责人,应从专业成长角度出发,激励部门员工深入学习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知识,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专题研究,明确在学校发展的各个发阶段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全局出发,合理整合建设资源和建设力量,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建设能充分表征学校办学理念、办学历史、办学特色的品牌文化。
3.激发主体意识、师生积极性
广大师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一方面传承已有的校园文化成果、创造新的校园文化,另一方面他们又是校园文化成果的受益者,接受着校园文化成果的熏陶。要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离不开广大师生的参与、配合。相关部门应转变大包大揽的定势思维,在校园建设中,主动听取师生的建设意见、建议,为他们提供话语机会。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教师,应着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职业精神,充分感受校园文化成果精髓,深刻领悟学校办学历史中所传承下来的大学精神,主动地为校园文化的发展、创新献计献策,以自己纯正的思想、健全的人格、深厚的文化底蕴、严谨的治学态度去教育引导学生,为学生成长、成都树立良好典范。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应正确认识校园文化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努力吸收已有校园文化成果,积极参与各类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在活动中受锻炼、长才干,为校园文化的创新、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