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突显校园个性
特色校园文化是此校园与彼校园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校园文化建设应立足本校办学历史和办学实际,从“特”字上下功夫。⑴凝练特色校训。校训是校园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校与校之间相互区别的精神标志,是激励学生成长、成才的核心动力。因此强化精神文化建设,必须重视校训的提炼,校训要充分表征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切忌相互借鉴、彼此雷同。校训一旦确定,还要进行大力宣传,使它成为真正扎根于学生心灵深处、激励学生成长的精神动力源泉。⑵打造特色社团。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涉及领域广、参与学生多是其主要特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为学生个性的展现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舞台。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社团的规范管理和引导,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代表性强、反映办学特色的社团,以此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品味。⑶建造标志性建筑。标志性建筑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物质表现形式,是学校的物质“脊梁”,是学校发展的见证者,它与大学精神一样是激发学生奋发的不竭动力。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发挥标志性建筑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激励作用,特别是当前各高校大多在进行新校区建设,学校在追求“大面积”、“新设施”的前提下,在校园建筑设计上,一定要有特色鲜明的标志性建筑,发挥它们对学生的无声教育影响作用。⑷提升品牌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最具活力、表现力的因素,校园文化建设应以活动为依托,立足办学特色和地域特点,打造一系列主题活动品牌。通过品牌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锻炼。
5.合理定位各构成要素,突出精神内涵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构成要素的和谐有序的建设,同时也要突出精神内涵,发挥精神引导作用。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是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有效诠释学校办学理念的物质文化,起到陶冶情操、激励成长的作用。规范的制度文化旨在从外在约束方面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引导,对学生成长、成才起着“他律”作用,最终实现将这种外在的约束力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行为自觉,实现“自律”,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制度文化,尤其是“校风、教风、学风”是精神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对学生成长、成才起着重要推动作用。高雅的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它直接反映着学生的精神修养程度、突显学校的精神文化内涵。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所在,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只有打着深深的精神文化烙印,才会有生机、活力。[5]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各构成要素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以精神文化为引领,为学生成长、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刘亚兰.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成才[j].人民论坛,2010,(12).
[2]贾九斌.论高校校文化的结构识别[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
[3]朱昌华.论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
[4]葛恒阳.论影响大学校园文化异化的主要因素及其矫正措施[j].人力资源管理,2010,(1).
[5]王知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厘清的认识误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