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态旅游与旅游文化
生态旅游与旅游文化
—关于临安生态旅游发展方向的思考
关健词:临安生态旅游;旅游文化;和谐统一
引言
本世纪八十年代,国际上兴起了生态旅游。九十年代末,我国生态旅游开发进入了高潮。临安作为我国首批生态旅游试点城市,采取鼓励民营资本界入生态旅游的政策,开发了太湖源、浙西大峡谷、白水涧等近二十处生态旅游景点。这些景点的成功开发,一时成了周边省市争相效仿的典范。随着周边地区生态旅游的屈起,旅游者审美情趣的不断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个严峻的问题立刻摆在我们面前:临安生态旅游的“红旗”能扛多久?
带着这个问题,我请教了省内一些旅游专家和浙江大学专门从事旅游研究的教授,多数人的意见是:没有文化,便没有旅游。生态旅游必须以文化为画龙点睛。旅游者喜欢生态旅游,不仅仅是为了欣赏和研究大自然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旅游,了解当地的文化和自然历史知识,在文化中享受风景,感觉自然;在风景中品味文化,品味人生。丰富文化内涵,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
如何将文化与旅游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真正耐人寻味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呢?笔者就目前临安生态旅游的状况及发展提出以下看法,愿与旅游界同仁商洽。
一、演绎历史文化寻找新亮点
中国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而历史文化赋于旅游景点以生命。如果一个旅游景点缺了历史的色彩,少了文化的气息,就不会有真正深沉和凝重的内涵。北京故宫、长城,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四川的都江堰、三星堆蜀文化遗址,浙江的河姆渡遗址、钱王陵等,无不以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吸引游客的亮点。以历史文物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如此,以自然景观为主的生态旅游,也不例外。九寨沟除了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自然奇观使游人惊叹不已外,藏族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也给每位游客以深深的络印;杭州西湖的湖光山色,“淡妆浓抹总相宜”,但试想如果没有苏堤、白堤的历史,没有“断桥”、“苏小小”、“岳坟”的故事,西湖还会如此引人入胜吗?
临安众多生态景点,虽然也涉及到一些历史文化,但多数是蜻蜓点水,没有进行深度挖掘,也没有进行精心设计和历史再现,游客只能从导游口中依稀了解到一点风景背后的历史文化。例如白水涧景区,展现在游客面前的是:飞瀑深潭,星罗棋布;小桥流水,纵横交错;花香鸟语,竹海茫茫,以“秀”与“幽”为主旋律,被称之为“梦中香格里拉、人间世外桃源”,然而风景北后的历史文化,却未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白水涧村落形成于元末明初,始祖奚百一曾梦游“桃源”,称此为“山明水秀,竹翠林烟,城山丛叠,永无盗贼之虞,绿水长流,又无水旱之灾,家敦古处,户尚良”之宝地。如今白水涧百分之九十五的村民都为奚姓,而“奚”姓虽不算大姓,却有着很悠久的历史,自奚仲发明独轮车为夏朝车正发祥以来,或以孝友著名,或以节义流芳,或以文章显世,美不胜纪。这些历史文化如能得到充分展示,无凝是一个新的亮点。
再如大明山景区,景色秀丽,四季如画,灵山秀水着实让人流连忘返。然而大明山得名于朱元璋千亩田起兵反元的历史,大明山背后还隐藏着更丰富的让游客心动的历史文化。但游客也只能从导游口中或一些宣传资料中才能找到历史的依稀的影子,终久缺乏深度,缺少回味。如能在游览途中,设计一些体现历史文化的.楼、台、亭、碑、馆等,再现历史,融历史文化于自然,那么游客对大明山的映象会更加深刻。
历史文化让风景有了厚重的文化内涵,有了依托。风景如果离开了历史的醺染,最多也就等于一幅美丽的图画,有“形”而无“神”。
二、融合宗教文化,开发新卖点
宗教与旅游都是人类文化精神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宗教与旅游完全可以“结伴同行”。特别是宗教文化,有许多让游人思考、观赏的地方。宗教教义的哲理性、宗教建筑的艺术性、宗教氛围的神秘性等等,游客可以作为知识加以了解,可以被它的艺术魅力所折服,也可以满足猎奇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