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文化毕业论文
3 页 客服微信号: bylw8com 客服 QQ: 3346581880

  临安境内宗教文化遗产,主要是佛教与道教。

  佛教传入临安境内自晋始。唐时佛教最为兴盛。至今香火较旺的主要有西天目禅源寺、中天目普照寺、南天目千佛寺、东天目昭明寺等。但这些宗教文化遗产似乎与旅游隔绝了。无论是政府组织的宣传促销,还是景点自发的宣传营销,都没有很好地把佛教文化结合在一起。到临安的旅游团队与佛教胜地串线的屈指可数,这实在是对宗教文化遗产的一种浪费。普陀山、九华山、五台山、峨嵋山之所以成为旅游胜地,莫不是它们源远流长的佛教境界及所形成的佛教文化的作用。如果缺少了这种佛教文化内涵,山将不“名”,地将不“胜”。有人把天目山作为中国的第五大佛教胜地,我本人完全同意这样的说法。因西天目临济宗自高峰以下,多有高僧。高峰、断崖、中峰等禅师画像,以及中峰明本手书多幅,至今仍保存在日本。而寺院几经修建扩大,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与气势,临安旅游完全可以作为“生态”品牌之外的又一新亮点,加以宣染。

  道教虽不及佛教兴盛,但临安境内的历史却比佛教悠久。据临安县志记载,汉时即有道教宫观。临安大涤山为道家洞霄福地,列为第二十四“大涤元盖之天”。道家称天有八柱,在中国有三,其一在临安,即天柱山,建有天柱观,北宋改为洞霄宫。

  天目山被道家称为第三十四洞天,名“太微元盖洞天”。传说汉王谷神、皮元曜、魏伯阳均云游隐居于此。中国道教第一人张道陵,生于天目山。道教追求“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中华人文精神,正附合当今旅游回归自然,人与自然融合的思路。因此,这一系列国内知名度极高的道教文化遗产,未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实在是一件憾事。

  三、挖掘民俗文化、宣传新特色

  生态旅游以回归自然,返璞归真为主题,但绝不是简单的“生态”、“原始”、“绿色”,“纯天然”。一些真实的,朴素的文化传统,在生态旅游里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那就是民俗。以民俗文化作主要特色而炒作成功的典型不胜枚举。著名的乌镇、西塘、同里、木渎,都是以古老的民俗文化为特色的。那小桥流水的缠绵,那桨声尔尔的悠远,在轻叩着怀古的心灵,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绍兴鲁镇也是把绍兴的桥文化、石文化、水文化、酒文化、名士文化融为一体,通过仿古建筑、场馆展示、节庆活动等手法,表现鲁迅作品中所描绘的那个时代的民俗,使其蕴含的民俗文化得以生动地展现。在西部地区还有更丰富、更深刻的表现。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是民俗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部分,西藏高原甘洌的青稞酒,圣洁的哈达,不灭的酥油灯里都积淀着浓厚的民俗文化。新疆的民歌、吐鲁番的葡萄酒、泸沽湖畔篝火里燃烧着的走婚习俗…无不透露出民俗文化的无穷魅力。

  临安旅游缺少给人那么深刻的映象、那么隽永回味的民俗文化。是临安缺少民俗文化吗?是临安的民俗文化不吸引游客吗?笔者认为,缺少的是挖掘,缺少的是对民俗文化在旅游中地位的深刻认识。

  古时的“瓜皮帽”、“低帮布鞋”、“蚌壳式棉鞋”不是让许多城里人喜爱吗!昌化“鸡血石”、昌北“山核桃”、横畈“豆腐干”、天目“笋干”、东坑“茶叶”西坑“水”,这些不都是临安特有的民俗旅游资源吗?可惜的是这些资源没能很好的整合,没能形成一种氛围,没能发展到一定的规模,还散落在民间,流浪于街头,一句话,没有打出品牌。

  四、充实文化艺术,增加新“嚼头”

  旅游与文化的结合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依据历史、民俗、歌舞等丰富的文化资源,经过认真总结、提炼、创作,把其中一些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群众喜闻乐见的东西转化为旅游产品;二是通过影视、出版、表演以及文物外展等形式,经过精心策划、包装、宣传和促销旅游商品,塑造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整体旅游形象。生态旅游同样离不开文化的参与,大量的文化内涵都必须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弘扬生态旅游中的历史文化、佛教文化和民俗文化,有的可以真实的再现历史、有的可以赏心悦目,广为流传。新安江的山水画廊就以艺术的形式让人感受到李白“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意境;上海大观园也以艺术的形式给人以身在红楼的感觉。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12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5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