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礼的范畴中,君主名分、权力最高。因而治国关键在于“为君之道”。正如《王制》中荀子所提到的:“道者何也?君道也。君者何也?能群也。”只有组织群体途径得当,万物方可各得其宜,分之关键在于礼。“明分”者,旨在维护各等级差别,使各等级各安其分,实现“君君,臣臣”的职责。
三、荀子散文中礼仪思想的现代价值
荀子散文中的礼仪思想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政治、理想、道德、人生价值等方面。
(一)政治及管理价值
荀子将“礼仪”思想视为君王经营天下之大道,将“礼治”作为政治的特质与根本标志,这点体现了荀子“礼仪”思想的政治功用。“礼”的政治功用,只有借助先王、历史方可焕发其生机、活力。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哲学家虽然反对现实,但却无力回天,因而很多人将原因归结于“今不如昔”,因而过分盲目地崇拜先王之道。在如此情况下,先王的权威、魅力成为他们对历史的崇拜根源,也奠定了先王之道的权威地位。一旦“礼”被证明是先王治民之道,则其将获得难以超越的价值。在荀子看来,这种先王之道就是“礼”。荀子从儒、道之间的差异性,对先王之道加以阐释。《儒效》有言:“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道也,君子道也”,“道者,君之所道也”。也就是说,先王之道并非老庄的自然之道,而是人之道。荀子以礼释道,这和孔子的主张一脉相承。孔子日:“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当然,荀子以“仁”充先王之道,以礼定规矩,在德、礼之间提升了礼的治世高度,并以礼判德、抬礼降德。从现代社会而言,这种思想实际可以运用在管理过程中,在组织中营造礼仪氛围,也能够实现更好的管理效果。
(二)理想价值
荀子一生都在追求一个目标,那就是使整个社会达到一种理想的模式,这是一种期待,对荀子来说,需要对等级秩序加以重建。战国时期是一个宗法社会,一切“以血缘为根基,在宗族内部进行尊卑长幼的区分,并以地位的差异对其权利、义务进行规定”。如此情况下,个体缺乏独立性,只是为了便于统治。荀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也提倡如此体制,以便达到统治者的目的。在荀子看来,人与人天生就不是平等的,他们的'欲望可能引发恶的行为,必须通过划分等级满足各类有欲望的人的需求,并利用高等级人对低等级人进行约束,如此方能维系群体的有序性,达到“非齐维齐”的目的。因此,荀子提出了“尚贤”思想,即等级的划分应和德才是否优良相对应,并对“贤”的内涵、标准进行了明确,即“尚礼”。“尚贤”、“尚礼”的思想在现代教育中依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呼吁从小培养孩子的“礼义”思想,促进孩子道德品格的健康发展,因而“尚贤”、“尚礼”思想已经成功地引人很多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课程体系中来。
(三)道德价值
道德价值主要体现在道德理想人格方面,荀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种理想化的人格,分别为“士”、“君子”、“圣人”,其中,圣人为最高理想层次,士、君子为圣人的必经阶段。士为初级层次,该层次的人能够以礼约束自身行为,以圣人作为自己的示范。对于士而言,还可分为正身之士、仰禄之士,前者将社会责任为己任,将社会理想作为自己的终身奋斗目标,后者将荣华富贵作为追求,通过讨好君主获得这些。士作为理性社会价值的提倡者、维护者,必须表现出足够的担当。而君子则是将礼藏在内心的人,就伦理道德而言,存在广义、狭义的差别,荀子所指的是狭义的君子,是“法之源、治之源”,“具有晚上的理想人格。”荀子在阐述中,赋予了圣人一定的道德,实现了“仁智相通,内圣外王”。
荀子一改圣人高不可攀的形象,认为即使对于普通人,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积累善行,最终达到圣人的境界,这种思想对于现代很多出身平凡的人而言,都是一种莫大的激励,也是督促他们不断前行的动力。